工作上的大專案結束一週了,但先前因為忙工作而擱置的任務卻很難重拾。以往週末,我會利用一些空閑時間練習英文、寫作、進修讀書。但此刻我很想無止盡地發懶、吃冰淇淋、看漫畫,然後再繼續發懶、看看線上購物網站。
人終究是好逸惡勞的動物。體悟到這點,倒是很適合溫習2年前所讀的《多巴胺國度》。本書開宗明義寫到,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人為了逃離痛苦,「全世界的錢都花在爽一下」(存不到錢的原因就是這樣)。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作者提到,大腦在爽跟痛之間,存在拮抗的平衡關係。愉悅與痛苦有如蹺蹺板,存在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體驗過極度的愉悅後,取而代之的是極度的痛苦。成癮,即是人的大腦對於能刺激多巴胺的物質產生依賴——糖、酒精、消費、性愛、電動、毒品⋯⋯。無節制地追求爽,會推高愉悅的門檻。需要服用更高的劑量,才能得到同樣的愉悅感。身處在多巴胺物質豐沛、隨時鼓勵大家「愛自己」的資本社會,作者的忠言是:
為爽而爽,最後反而會失去享受快樂的能力;
拼了命地追逐愉悅、逃離痛苦,最後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健康的心靈,是在爽與痛之間找到平衡。停止轉身逃跑,面對你想逃離的一切。在你無法逃開的生活中,找到一件你能夠全心全意投入的事。
不要追求滅頂式的爽快,誠實面對困難,才可能撫平痛苦,為自己創造長久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