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橋:解剖、症狀、診斷與治療概覽
心肌橋是一種常見但通常無臨床意義的解剖變異,指的是冠狀動脈在心肌內走行一段距離,而非完全位於心外膜。🔴 然而,在少數情況下,特別是年輕且無傳統冠狀動脈疾病病史的患者中,心肌橋可能導致非典型胸痛等缺血性症狀,甚至與心因性猝死相關。🔵 心肌橋的解剖與病理生理🟢 正常的冠狀動脈應位於心外膜表面。然而,影像學研究顯示,心肌橋的發生率遠高於臨床診斷率。在冠狀動脈血管攝影中,僅不到 1% 的患者觀察到收縮期血管狹窄。🔵 相較之下,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 (CCTA) 檢查中,高達 85% 的研究顯示存在某種程度的心肌內橋接。🔴 這可能歸因於影像技術的進步。
🟢 除了血管在心肌內的收縮外,冠狀動脈穿過心肌的角度,尤其是陡峭的進入和離開角度,可能在症狀的產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此外,內皮功能障礙也常與有症狀的心肌橋並存,需要在評估病理生理時一併考量。
🔵 臨床表現與診斷流程
有症狀的心肌橋患者可能表現出與典型心絞痛相似的胸痛。🟢 然而,心電圖 (EKG) 可能正常或僅顯示非特異性 T 波倒置,而不會出現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的典型 ST 段變化。🔵 心臟超音波檢查主要用於排除其他心臟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
🔴 功能性檢查如運動或藥物壓力測試 (包括心肌灌注掃描或心臟 PET) 通常會在患者轉診前進行。🔵 然而,診斷的關鍵在於具有激發試驗的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激發試驗通常包括在血管攝影過程中給予都巴酚丁胺 (dobutamine) 或乙醯膽鹼等藥物,以觀察是否誘發明顯的血管狹窄或內皮功能障礙。🟢 一般認為,收縮期血管管腔直徑減少 70% 或舒張期減少 35% 具有病理意義。🔵 CCTA 在手術評估中也至關重要,能幫助判斷心肌橋的深度,避免手術風險過高的情況。
🔵 治療策略
🟢 治療通常首先採取藥物治療,β 受體阻斷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是最常用的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延長心臟舒張期,並可能改善內皮功能相關的血管痙攣。
🔴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且症狀持續的患者,可考慮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CI) 和藥物塗層支架置入術的長期效果不佳,支架容易因心肌收縮而壓迫變形,再介入率高。🔴 外科手術橋樑鬆解術 (unroofing),即切開覆蓋在冠狀動脈上的心肌,具有良好的長期效果。🟢 對於非常深的心肌橋,可能需要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通常使用靜脈 graft,以避免動脈 graft 可能發生的競爭性血流問題。
🔴 總結
🟢 心肌橋本身很常見,但有症狀的心肌橋則較為罕見。🔵 內皮功能障礙可能與有症狀的心肌橋相關,需要妥善治療。🔴 手術鬆解術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有症狀患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術前透過 CCTA 評估心肌橋的深度對於指導手術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