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等待八月去美國的這段期間,我稱之為「200天空窗期」🪽這段空窗期給了我更多餘裕去探索不同的興趣,還有純粹的快樂。這段期間,新培養了幾個興趣,這些都是我過去想要做,卻一直卻步的休閒體驗。
第一次在東京旅遊,跟哥哥借了腳踏車,悠閒地晃啊晃
從「目標導向」到「感受導向」的心態轉變
過去,我總覺得每件事都要有產出、變現才值得做,但這幾個新興趣,讓我學會單純享受當下的快樂。這段時間,我願意為自己保留一些沒有功利性的時光。
第一個新興趣:跑步
大學之後就沒有維持運動習慣,常常走樓梯還會很喘,有一段時間早起晨跑,但還是斷斷續續的沒有維持。於是我報名了一個月後的 9K 馬拉松比賽,既然有了目標,就會打起精神來好好努力!
最開始跑步時,我按照過去的經驗,早上七點起來跑步。但是跑步本來就有點挑戰,還有克服早起這個心魔,實在是要有很強的意志力。後來有一次,因為整週早上都下大雨的關係,我嘗試在傍晚跑步,結果發現不用克服早起的痛苦,微風徐徐,還能看見城市的落日與燈光,真是超級棒的感受,後來就愛上傍晚跑步了。
還有就是配速進步的成就感,一開始跑 2K 就累到不行,後來看著數據感覺到自己的進步,這個感覺也好棒。有些成長需要時間、需要耐心,不能一蹴而就很快看到結果,這也是我過去沒有過的體悟。
第二個新興趣:打羽球
剛好從讀書會認識一群愛打球的朋友,於是開始了有空就去打球的生活。以前也會去打球,但是因為初學打得不好,常常被電得很慘,久而就之就不想去了。
這次重新開始打球,首先是先購入一雙羽球鞋,把裝備準備好,加強學習的動力與信心。還有學會鬆弛與陪伴的價值,這次參加的球團都很友善,是輕鬆又無壓力的氛圍,這也讓我發現「有些事不需要很厲害,能玩得開心就足夠了」。
空窗期帶來的禮物
因為有更多自主時間,反而能嘗試那些曾經「想做但沒時間做」的事,其中之一就是我跟爸爸一起製作了一個 Podcast 節目。
大三時在鬼島之音實習,當時要製作自己的 Podcast 集數,我特別訪問了我的阿公。這集從完成後到現在,我都經常反覆聆聽。聲音是重要的媒介,能夠與親愛之人共同留下紀錄,我覺得很感恩。
我學到的3個生活哲學
當生活不再只有目標,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些興趣不會讓我更快成功,或許對我接下來的工作也沒有直接效益,但卻讓我感覺,生活變得更有滋味、更完整。這次,學會放下「一定要有產出」的執念,給自己保留「只為快樂而做」的空間,反而更有能量面對未來的挑戰。🌸
有沒有什麼事情是你一直想做,卻因為「沒用」而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