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真的缺錢,你只是還沒算清楚》從感受出發──不同人生階段的安全感來源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我從事職涯諮詢的過程中,有一個觀察幾乎從不例外:如果不是人際問題困住了人,就是金錢議題讓人卡關。過去我習慣先從人際關係下手,協助來訪者釐清壓力與卡點,但這幾年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若忽略金錢的焦慮,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就永遠不完整。」為了能更完整地陪伴來訪者,我投入了超過 50 小時、花費超過 20 萬元學習財務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理財規劃等跨領域知識。

而這一系列專欄,正是我將這段學習歷程中的精華內容,結合實務諮詢經驗所凝練出的整合成果。我想用最平易近人、貼近真實生活的方式,陪你一步步拆解金錢焦慮,找回屬於自己的財務安全感與心理安心感

系列分為三個階段,從理性計算、心理認知,到實作工具,一步步幫助你找出屬於自己的「安心數字」。

第2章:從感受出發

─不同人生階段的安全感來源解析

在上一章,我們以財務邏輯為基礎,幫助你釐清了屬於自己的「基本安全感門檻」與「理想財務狀態」。這一篇,我們不談錢,而是談錢背後的情緒與人生壓力。

你對金錢的焦慮,可能不是錢的問題?真正讓我們焦慮或安心的,從來不只是銀行裡的數字,而是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它們是否能支撐你的人生、你的選擇,以及,你對未來的期待。

raw-image

對於財務的安全感,其實是種深植心理的感受。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職涯軌跡下,我們對「安全」的定義與需求都截然不同。今天,我們從心理的視角出發,探索安全感的多元面貌,解讀為何即使收入相同,每個人對「錢夠不夠」的感受卻天差地遠。


01|幸福感的U型曲線:不同人生階段,安全感定義也不同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主觀幸福感往往呈現U型曲線:年輕人與老年人普遍感到較快樂,30末至50歲的中年階段則最容易感到焦慮。這一點,也真實反映在財務安全感的變化上。

raw-image

這樣的變化與我們面臨的經濟與生活壓力密切相關

‧ 初入職場(22-30歲)正值追夢期,能容忍風險,財務彈性較高

這個階段的我們,重視的是「學習與成長的速度」,同時也在尋找自我價值的定位。Z世代更深受社群媒體影響,當看到朋友買包、出國打卡、年薪百萬,便容易懷疑自己是否落後。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我是否有潛力、有機會變好?」

‧ 家庭建立期(30-45歲)需應對房貸、撫養多重開銷,財務門檻升高。

當生活中多了房貸、車貸、教育費與保險金,安全感不再只是「能活下去」,而是「能否照顧全家」。尤其在台灣,「三明治世代」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要怎麼把家人照顧好?」

‧ 中年轉型期(45-55歲)健康意識抬頭,開始規劃退休與長期照護問題。

這是一個「資源分水嶺」的階段,有些人已財富累積漸豐,有些人則仍為退休準備焦頭爛額。健康議題開始浮現。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醫療費用與老年生活成本,「是否來得及建立退休生活準備金?」

‧ 退休規劃期(55歲以上)關注生活品質與醫療支出

對於這個階段而言,擔心的不是「能不能再賺」,而是「這筆錢能不能用到最後一天?」醫療與長照成為支出重心,宗教信仰與社會連結則帶來情感上的慰藉。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我能否能安然、尊嚴地走完人生?」

1.5|在「傳統路線」之外:單身卻不輕鬆,對於未來的隱形焦慮

我們常自「家庭建立期」的經濟壓力聚焦在育兒與房貸,但對於 單身者 而言,壓力並沒有比較少,只是性質不同,更加隱性。

單身的人,包括我自己很常被誤認為「沒有家庭責任所以比較輕鬆」

但事實往往相反。許多單身者來說早在25歲起,處於職涯的衝刺期——晉升壓力、工時拉長、職場競爭加劇,就會開始有隱性壓力,因為我們無法與伴侶分攤風險與支出,也缺乏傳統家庭的「後盾」支撐。
身邊有些朋友還要被縛被親友問「什麼時候要結婚」的隱性壓力,讓心理負擔格外沉重。特別是在經濟獨立的同時,卻沒有另一半可共擔房貸或生活開銷時,單身者的安全感往往得靠更強個人理財與風險管理來支撐。

以我自己為例,心理安全感往往來自以下三點:

  1. 穩定且可持續的收入來源(例如:升遷或接案穩定)
  2. 高度流動性的儲備資金,以應對突發醫療、工作轉職等情境
  3. 能自給自足的退休與保障規劃,包含保險與長照準備

許多人選擇自己買房、自己存退休金、自己照顧父母,財務規劃的每一步都需要加倍謹慎。對我們來說,安全感來自:「即使只有我一個人,我也有能力活得安穩、有選擇。」

此外,這一代單身者也開始探索更多元的生活選擇與價值實現,例如自由旅行、進修、創業等。這些目標同樣需要扎實的財務後盾支撐。安全感,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不缺錢」,更是「擁有選擇的自由」。安全感也不只是個人感受,它根植於你所背負的角色與關係網絡。

想跟你分享:「財務安全感不是一次建構完成的結果,而是必須隨人生階段不斷調整的動態策略。」


02|家庭背景如何定義你的「財務安全閾值

同樣是月薪六萬,有人覺得安心,有人卻夜夜失眠。為什麼?答案往往藏在「家庭背景」這四個字裡。你對金錢的態度,很多時候不是你選擇的,而是你成長過程的結果。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台灣自認為中產階級的人,平均資產約 700 萬元,卻認為要達到財務安全,至少要擁有 2,850 萬元 的資產。這道「心理缺口」往往並非現實所致,而是社會期待與比較心態所放大的焦慮。

在台灣社會中,「家庭責任」常被視為理所當然。許多人寧願犧牲自己的醫療與生活品質,也要先顧及孩子的補習費或父母的看護費。這種文化價值,雖展現了家庭凝聚力,卻也加深了經濟焦慮的集體壓力。

也因此在跟許多來訪者討論時,我會看到:

有些人看起來收入不高,卻總是淡定過日子,不為錢焦慮。深入了解後會發現,他們背後站著一個穩固的家庭,哪怕失業幾個月,還是有地方可以住、有人可以幫補急需的開銷——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後盾」

相反地,也有不少人,哪怕月入數十萬、投資有成,心裡仍充滿不安。因為他們從小就是靠自己撐過來的——遇事只能自己扛,從沒體驗過「有人會接住你」的感覺。對他們來說,錢不只是生活的工具,更是一種安全感的象徵,一種「萬一出事,我不會垮掉」的保證


raw-image


每個人的安全感標準不同,背後反映的,不只是數字的差距,而是人生經驗的重量。

關於家庭的影響也歡迎閱讀:當爸媽的聲音,成為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03|財務心理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職涯穩定性

在 AI 技術快速演進、產業加速洗牌的當下,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正悄悄侵蝕人們的安全感。根據 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工作有保障」已成為多數人選擇職場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特別是在經歷過疫情衝擊之後,愈來愈多的人傾向選擇「穩定優先」。

而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裡,我們也逐漸發現,工作的「穩定性」與「成長性」其實同等重要。很多人以為只有高薪才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收入的可預測性、職涯的發展路徑清晰與否,以及對工作的滿意度,更能左右一個人對未來的信心

此時,一個關鍵詞浮上檯面:職場心理安全感

raw-image



當能在職場上被傾聽、被理解、被尊重,願意表達觀點、不害怕犯錯時,那種從內在延伸出的穩定感,會遠比薪資條件來得深刻。所以說,心理安全趕充足的職場文化(如容錯、開放溝通、支持學習與多元),會更有助於夥伴們建立真正的歸屬感與成就感,進而減少職涯焦慮。

這種安全感,雖不在帳戶餘額裡,卻常是人們持續前行的真正動力。

同一時間,也會有人在追求彈性與自主的同時,不少人開始發展副業、尋找被動收入來源,以對抗單一收入的風險——無論是經營 YouTube 頻道、開設線上課程,還是投入 ETF、股票等投資市場。以抵禦單一收入來源中斷的風險。這些額外收入雖然無法立即致富,卻能在不知不覺間,堆疊出新的心理底氣。尤其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裡,工作的「穩定性」與「成長性」成為維繫財務安全感的雙重支柱。


04|安全感不是數字,而是一種「自我對話」

相同的收入,卻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關鍵在於「金錢與自我價值的連結」。

  • 向未來借錢:在社群媒體高度活躍的環境中成長,極易受到同儕炫富與比較影響,充滿吸引力的形象,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但成為長期「向未來借錢」的負債族,也是難以忽視的隱形風險,這很有可能讓人陷入財務焦慮與自責循環。

VS

  • 永遠不夠:保留資源匱乏環境烙印,會讓人即使財務穩定,也常覺得「永遠不夠」,因為焦慮已內化為生活習慣。

這些內在想法,如果沒有機會被被察覺,就容易導致非理性的財務決策,甚至反覆陷入金錢焦慮。


05|安全感的底層,是認識自己的人生結構

財務安全感,不是從外而來的保證,而是對「我理解自己、也理解風險」的踏實感。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年齡、職涯、家庭背景與個性,打造一套專屬的財務心理模型。

這需要的不只是計算能力,更是理解自身處境與價值觀的能力

邀請你問問自己:

  • 我的對金錢的焦慮,來自哪一個階段的挑戰?
  • 我的家庭背景,是否讓我更容易對金錢產生壓力?
  • 我的工作型態,是否讓我無法掌控未來?
  • 我的健康與家庭責任,是否超出財務負荷?

這些問題的答案,才是真正構成你「心理安全感金額」的關鍵。


預告|第三章:互動工具篇──打造屬於你的心理安全感金額計算器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帶你操作一套互動式自我評估工具,協助你在現實生活中對照自身狀況,清楚畫出自己的「財務心理安全感」輪廓,自己定義:什麼樣的收入與資產結構,才真正讓你睡得著、活得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ia’s CurioJourney
9會員
36內容數
我是 Jia👋 背景橫跨社會學、行銷、專案管理、職涯諮詢 正在一邊自學、一邊用 AI 完成自己的開發計畫 聊聊諮詢、AI 應用,偶爾記錄開發踩坑 📌 職涯教練服務 🔗www.jiacuriojourney.io
Jia’s CurioJourney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妳是不是也常常覺得,明明沒做什麼大事,卻整天疲憊不堪?或是發現肚子上的肉肉,不知不覺間就多了一圈,怎麼少吃多動好像都沒用?甚至,有時候情緒就像坐雲霄飛車,前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就突然down到谷底?親愛的,如果妳有這些困擾,請相信我,妳並不孤單。
Thumbnail
2025/04/23
妳是不是也常常覺得,明明沒做什麼大事,卻整天疲憊不堪?或是發現肚子上的肉肉,不知不覺間就多了一圈,怎麼少吃多動好像都沒用?甚至,有時候情緒就像坐雲霄飛車,前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就突然down到谷底?親愛的,如果妳有這些困擾,請相信我,妳並不孤單。
Thumbnail
2025/04/18
有些專案的終點,不是因為它失敗了,而是因為你不再需要它了。 我還記得那個午後,我靜靜坐在螢幕前,看到Threads 宣布支援貼文排程的那一刻。我花了兩週建立的自動貼文系統,突然變得多餘。心裡一陣空洞,卻也泛起了另一個念頭:原來,成長有時來自於懂得「不做」什麼。
Thumbnail
2025/04/18
有些專案的終點,不是因為它失敗了,而是因為你不再需要它了。 我還記得那個午後,我靜靜坐在螢幕前,看到Threads 宣布支援貼文排程的那一刻。我花了兩週建立的自動貼文系統,突然變得多餘。心裡一陣空洞,卻也泛起了另一個念頭:原來,成長有時來自於懂得「不做」什麼。
Thumbnail
2025/04/17
財務安全感已不只是對「夠不夠用」的直覺反應,而是一種可被量化、分析,甚至是模擬的狀態。延續前兩章從財務邏輯到心理層面的探討,本篇將帶你進入行動階段:透過互動式自我評估工具,量身打造屬於你的「安心金額區間」
Thumbnail
2025/04/17
財務安全感已不只是對「夠不夠用」的直覺反應,而是一種可被量化、分析,甚至是模擬的狀態。延續前兩章從財務邏輯到心理層面的探討,本篇將帶你進入行動階段:透過互動式自我評估工具,量身打造屬於你的「安心金額區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財務自由看的是擁有多少金錢地位,還是在兼顧日常生活的同時,擁有時間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 維持生活基本需要的金錢是需要。滿足個人欲望的物質生活是想要。 「需要」是生活的基本需求,食、衣、住此類基本的必須。「想要」是建立在獲取社會價值對成功所定義的表面價值。 努力工作,賺錢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及精
Thumbnail
財務自由看的是擁有多少金錢地位,還是在兼顧日常生活的同時,擁有時間的自由做自己想做的事。 維持生活基本需要的金錢是需要。滿足個人欲望的物質生活是想要。 「需要」是生活的基本需求,食、衣、住此類基本的必須。「想要」是建立在獲取社會價值對成功所定義的表面價值。 努力工作,賺錢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及精
Thumbnail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Thumbnail
本書介紹了金錢心理學,讓人瞭解消費行為背後的非理性因素,以及如何避免落入金錢迷思。其中涵蓋了10種金錢迷思,如金錢相對性、心理帳戶、花錢之痛、定錨效應、損失趨避傾向等。對於每種迷思,提供瞭解方,例如增加知識和資訊、警惕免費忠告、增加自制力等。閱讀反思了理財方面的挑戰和投資心態的改變。
Thumbnail
別說錢不重要,當你離職時會深深明白有錢真好的道理,「錢到用時方恨少」,而且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比你還在意。 #有人認為,人生中有70%的煩惱來自於上班。 #可是不上班,會發現100%的煩惱都來自於沒錢。 沒錯,對於我有深刻的體會,金錢焦慮感會不自覺包覆生活。
Thumbnail
別說錢不重要,當你離職時會深深明白有錢真好的道理,「錢到用時方恨少」,而且你的家人朋友可能比你還在意。 #有人認為,人生中有70%的煩惱來自於上班。 #可是不上班,會發現100%的煩惱都來自於沒錢。 沒錯,對於我有深刻的體會,金錢焦慮感會不自覺包覆生活。
Thumbnail
說到金錢,你的第一個感受是什麼呢?是心情雀躍呢,還是情緒低落呢? 即便,現在的你正在為了錢苦惱,在這段你感覺難以負荷,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情緒裡,也有無比重要的意義和禮物要傳遞給你。 那就是:「你該改變跟金錢的關係了!」 你把金錢當好朋友看待,還是把它視作是維持生活最低所
Thumbnail
說到金錢,你的第一個感受是什麼呢?是心情雀躍呢,還是情緒低落呢? 即便,現在的你正在為了錢苦惱,在這段你感覺難以負荷,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情緒裡,也有無比重要的意義和禮物要傳遞給你。 那就是:「你該改變跟金錢的關係了!」 你把金錢當好朋友看待,還是把它視作是維持生活最低所
Thumbnail
自從接案之後,金錢與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生活的不穩定性帶給我金錢上的焦慮和恐懼,這樣低頻的生活讓我感到內心的孤寂及匱乏感越來越強烈。然而,這段對金錢的撞牆期也成為挖掘內心的機會。透過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我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重新建立了對金錢和生活的自在。
Thumbnail
自從接案之後,金錢與我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生活的不穩定性帶給我金錢上的焦慮和恐懼,這樣低頻的生活讓我感到內心的孤寂及匱乏感越來越強烈。然而,這段對金錢的撞牆期也成為挖掘內心的機會。透過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我逐漸找到了安全感,並重新建立了對金錢和生活的自在。
Thumbnail
人們往往認為金錢是自由和喜悅的保證,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信念和態度往往受到家庭和童年經歷的影響。想像一下你的父母對金錢的態度與習慣。你是否意識到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觀念?或許你會....
Thumbnail
人們往往認為金錢是自由和喜悅的保證,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信念和態度往往受到家庭和童年經歷的影響。想像一下你的父母對金錢的態度與習慣。你是否意識到自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的觀念?或許你會....
Thumbnail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Thumbnail
錢是重要,偏偏大眾就認定它的機會成本是自我價值,空虛就不會是個意外。
Thumbnail
「你會怎麼形容你與金錢的關係?」P.36 《允許自己變有錢》共讀會後半小時的討論,我通常會拋磚引玉先分享自己的答案和心得。我寫了我和金錢的關係逐漸從傷痕累累開始變得平靜自在,認為目前合作愉快,我提出的需求它都有幫我做到、沒有讓我的需求(例如房租)開天窗、過得也算溫飽滋潤,但同時又覺得隱
Thumbnail
「你會怎麼形容你與金錢的關係?」P.36 《允許自己變有錢》共讀會後半小時的討論,我通常會拋磚引玉先分享自己的答案和心得。我寫了我和金錢的關係逐漸從傷痕累累開始變得平靜自在,認為目前合作愉快,我提出的需求它都有幫我做到、沒有讓我的需求(例如房租)開天窗、過得也算溫飽滋潤,但同時又覺得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