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從事職涯諮詢的過程中,有一個觀察幾乎從不例外:如果不是人際問題困住了人,就是金錢議題讓人卡關。過去我習慣先從人際關係下手,協助來訪者釐清壓力與卡點,但這幾年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若忽略金錢的焦慮,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就永遠不完整。」為了能更完整地陪伴來訪者,我投入了超過 50 小時、花費超過 20 萬元學習財務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理財規劃等跨領域知識。
而這一系列專欄,正是我將這段學習歷程中的精華內容,結合實務諮詢經驗所凝練出的整合成果。我想用最平易近人、貼近真實生活的方式,陪你一步步拆解金錢焦慮,找回屬於自己的財務安全感與心理安心感。
系列分為三個階段,從理性計算、心理認知,到實作工具,一步步幫助你找出屬於自己的「安心數字」。第2章:從感受出發
─不同人生階段的安全感來源解析
在上一章,我們以財務邏輯為基礎,幫助你釐清了屬於自己的「基本安全感門檻」與「理想財務狀態」。這一篇,我們不談錢,而是談錢背後的情緒與人生壓力。
你對金錢的焦慮,可能不是錢的問題?真正讓我們焦慮或安心的,從來不只是銀行裡的數字,而是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它們是否能支撐你的人生、你的選擇,以及,你對未來的期待。

對於財務的安全感,其實是種深植心理的感受。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職涯軌跡下,我們對「安全」的定義與需求都截然不同。今天,我們從心理的視角出發,探索安全感的多元面貌,解讀為何即使收入相同,每個人對「錢夠不夠」的感受卻天差地遠。
01|幸福感的U型曲線:不同人生階段,安全感定義也不同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主觀幸福感往往呈現U型曲線:年輕人與老年人普遍感到較快樂,30末至50歲的中年階段則最容易感到焦慮。這一點,也真實反映在財務安全感的變化上。

這樣的變化與我們面臨的經濟與生活壓力密切相關
‧ 初入職場(22-30歲)正值追夢期,能容忍風險,財務彈性較高
這個階段的我們,重視的是「學習與成長的速度」,同時也在尋找自我價值的定位。Z世代更深受社群媒體影響,當看到朋友買包、出國打卡、年薪百萬,便容易懷疑自己是否落後。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我是否有潛力、有機會變好?」
‧ 家庭建立期(30-45歲)需應對房貸、撫養多重開銷,財務門檻升高。
當生活中多了房貸、車貸、教育費與保險金,安全感不再只是「能活下去」,而是「能否照顧全家」。尤其在台灣,「三明治世代」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要怎麼把家人照顧好?」
‧ 中年轉型期(45-55歲)健康意識抬頭,開始規劃退休與長期照護問題。
這是一個「資源分水嶺」的階段,有些人已財富累積漸豐,有些人則仍為退休準備焦頭爛額。健康議題開始浮現。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醫療費用與老年生活成本,「是否來得及建立退休生活準備金?」
‧ 退休規劃期(55歲以上)關注生活品質與醫療支出
對於這個階段而言,擔心的不是「能不能再賺」,而是「這筆錢能不能用到最後一天?」醫療與長照成為支出重心,宗教信仰與社會連結則帶來情感上的慰藉。
此時的引發財務心裡不安的原因,通常來自:「我能否能安然、尊嚴地走完人生?」
1.5|在「傳統路線」之外:單身卻不輕鬆,對於未來的隱形焦慮
我們常自「家庭建立期」的經濟壓力聚焦在育兒與房貸,但對於 單身者 而言,壓力並沒有比較少,只是性質不同,更加隱性。
單身的人,包括我自己很常被誤認為「沒有家庭責任所以比較輕鬆」
但事實往往相反。許多單身者來說早在25歲起,處於職涯的衝刺期——晉升壓力、工時拉長、職場競爭加劇,就會開始有隱性壓力,因為我們無法與伴侶分攤風險與支出,也缺乏傳統家庭的「後盾」支撐。
身邊有些朋友還要被縛被親友問「什麼時候要結婚」的隱性壓力,讓心理負擔格外沉重。特別是在經濟獨立的同時,卻沒有另一半可共擔房貸或生活開銷時,單身者的安全感往往得靠更強個人理財與風險管理來支撐。
以我自己為例,心理安全感往往來自以下三點:
- 穩定且可持續的收入來源(例如:升遷或接案穩定)
- 高度流動性的儲備資金,以應對突發醫療、工作轉職等情境
- 能自給自足的退休與保障規劃,包含保險與長照準備
許多人選擇自己買房、自己存退休金、自己照顧父母,財務規劃的每一步都需要加倍謹慎。對我們來說,安全感來自:「即使只有我一個人,我也有能力活得安穩、有選擇。」
此外,這一代單身者也開始探索更多元的生活選擇與價值實現,例如自由旅行、進修、創業等。這些目標同樣需要扎實的財務後盾支撐。安全感,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不缺錢」,更是「擁有選擇的自由」。安全感也不只是個人感受,它根植於你所背負的角色與關係網絡。
想跟你分享:「財務安全感不是一次建構完成的結果,而是必須隨人生階段不斷調整的動態策略。」
02|家庭背景如何定義你的「財務安全閾值」
同樣是月薪六萬,有人覺得安心,有人卻夜夜失眠。為什麼?答案往往藏在「家庭背景」這四個字裡。你對金錢的態度,很多時候不是你選擇的,而是你成長過程的結果。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台灣自認為中產階級的人,平均資產約 700 萬元,卻認為要達到財務安全,至少要擁有 2,850 萬元 的資產。這道「心理缺口」往往並非現實所致,而是社會期待與比較心態所放大的焦慮。
在台灣社會中,「家庭責任」常被視為理所當然。許多人寧願犧牲自己的醫療與生活品質,也要先顧及孩子的補習費或父母的看護費。這種文化價值,雖展現了家庭凝聚力,卻也加深了經濟焦慮的集體壓力。
也因此在跟許多來訪者討論時,我會看到:
有些人看起來收入不高,卻總是淡定過日子,不為錢焦慮。深入了解後會發現,他們背後站著一個穩固的家庭,哪怕失業幾個月,還是有地方可以住、有人可以幫補急需的開銷——這就是所謂的「心理後盾」。
相反地,也有不少人,哪怕月入數十萬、投資有成,心裡仍充滿不安。因為他們從小就是靠自己撐過來的——遇事只能自己扛,從沒體驗過「有人會接住你」的感覺。對他們來說,錢不只是生活的工具,更是一種安全感的象徵,一種「萬一出事,我不會垮掉」的保證。

每個人的安全感標準不同,背後反映的,不只是數字的差距,而是人生經驗的重量。
關於家庭的影響也歡迎閱讀:當爸媽的聲音,成為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03|財務心理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職涯穩定性
在 AI 技術快速演進、產業加速洗牌的當下,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正悄悄侵蝕人們的安全感。根據 104 人力銀行的調查,「工作有保障」已成為多數人選擇職場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特別是在經歷過疫情衝擊之後,愈來愈多的人傾向選擇「穩定優先」。
而在這個充滿變動的時代裡,我們也逐漸發現,工作的「穩定性」與「成長性」其實同等重要。很多人以為只有高薪才有安全感,但事實上,收入的可預測性、職涯的發展路徑清晰與否,以及對工作的滿意度,更能左右一個人對未來的信心。
此時,一個關鍵詞浮上檯面:職場心理安全感。

當能在職場上被傾聽、被理解、被尊重,願意表達觀點、不害怕犯錯時,那種從內在延伸出的穩定感,會遠比薪資條件來得深刻。所以說,心理安全趕充足的職場文化(如容錯、開放溝通、支持學習與多元),會更有助於夥伴們建立真正的歸屬感與成就感,進而減少職涯焦慮。
這種安全感,雖不在帳戶餘額裡,卻常是人們持續前行的真正動力。
同一時間,也會有人在追求彈性與自主的同時,不少人開始發展副業、尋找被動收入來源,以對抗單一收入的風險——無論是經營 YouTube 頻道、開設線上課程,還是投入 ETF、股票等投資市場。以抵禦單一收入來源中斷的風險。這些額外收入雖然無法立即致富,卻能在不知不覺間,堆疊出新的心理底氣。尤其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裡,工作的「穩定性」與「成長性」成為維繫財務安全感的雙重支柱。
04|安全感不是數字,而是一種「自我對話」
相同的收入,卻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關鍵在於「金錢與自我價值的連結」。
- 向未來借錢:在社群媒體高度活躍的環境中成長,極易受到同儕炫富與比較影響,充滿吸引力的形象,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徵。但成為長期「向未來借錢」的負債族,也是難以忽視的隱形風險,這很有可能讓人陷入財務焦慮與自責循環。
VS
- 永遠不夠:保留資源匱乏環境烙印,會讓人即使財務穩定,也常覺得「永遠不夠」,因為焦慮已內化為生活習慣。
這些內在想法,如果沒有機會被被察覺,就容易導致非理性的財務決策,甚至反覆陷入金錢焦慮。
05|安全感的底層,是認識自己的人生結構
財務安全感,不是從外而來的保證,而是對「我理解自己、也理解風險」的踏實感。每個人都應根據自己的年齡、職涯、家庭背景與個性,打造一套專屬的財務心理模型。
這需要的不只是計算能力,更是理解自身處境與價值觀的能力。
邀請你問問自己:
- 我的對金錢的焦慮,來自哪一個階段的挑戰?
- 我的家庭背景,是否讓我更容易對金錢產生壓力?
- 我的工作型態,是否讓我無法掌控未來?
- 我的健康與家庭責任,是否超出財務負荷?
這些問題的答案,才是真正構成你「心理安全感金額」的關鍵。
預告|第三章:互動工具篇──打造屬於你的心理安全感金額計算器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帶你操作一套互動式自我評估工具,協助你在現實生活中對照自身狀況,清楚畫出自己的「財務心理安全感」輪廓,自己定義:什麼樣的收入與資產結構,才真正讓你睡得著、活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