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3.27
**川普將實施新的汽車關稅政策,白宮已證實,針對所有非美地區製造的汽車課徵25%關稅,行政命令已正式下達。*雖然原訂4月2日才開始,但消息提前釋出,導致美國股市迅速反應,道瓊下跌132點,標普跌1.1%,納斯達克重挫2%。*不確定性導致企業與消費者難以規劃、資金偏好現金、支出趨於癱瘓,市場無法有效定價風險。
*根據美銀牛熊指標,市場情緒剛回到中性區間,未及樂觀就再度下滑。
**儘管此次針對汽車課稅,但墨西哥因USMCA協定仍享免稅待遇,實際影響集中於純日系、德系、歐系進口車。
*墨西哥組裝但含非美成分的車輛未來仍可能被追溯課稅。
*南韓、日本、加拿大、德國、英國出口至美國汽車也將受衝擊,其中德系車(如BMW、Benz)影響最大。
**美國本土車企如福特、通用也受營業衝擊,雖然美國製造比例高,但仍有部分來自墨西哥、加拿大組裝。
特斯拉為唯一百分百美國本土製造車企。
*越南方面,近期對美國液化天然氣關稅自5%降至2%、汽車關稅由64%降至32%、乙醇由10%降至5%,明顯釋出談判誠意。
*越南此舉顯示內需市場全面開放,並非僅單純承接中國產能移轉。
**市場關注4月2日是否有更大規模關稅措施。
*高盛統計顯示,互惠關稅涵蓋大宗進口產品,但具體稅率未明確,依不同國家與產品而異。
*平均預估美國關稅將從2.5%提高至9%左右。
*川普的互惠關稅制度,依據四大要素調整:關稅差異、非關稅措施(如衛檢、政府採購限制、出口補貼、IP保護薄弱)、貨幣貶值與其他貿易障礙。非關稅手段如檢疫措施過於頻繁,也構成貿易壁壘。
**目前全球已有約24兆美元商品受川普關稅影響,鋼鐵與鋁產品稅率確定為25%。
*接下來如木材、銅等原物料也預期課徵,導致近期銅價創高。
*歐洲出口汽車與精品包至美國,平均稅率將達25%,預估影響貿易額達6060億美元。
*中國商品關稅已多次累加,目前總稅率達25%,平均有效關稅增加1.4%,達成制衡效果。
**川普短期內沒有積極與中國協商,而是先與其他國家談判。
*中國出口預估將減少65%,需透過第三地轉口。
*加拿大、墨西哥若非屬USMCA協定內產品亦遭課稅,目前天然氣、鉀肥等商品已有課徵。
*鉀肥原本稅率25%,已降至10%,但仍對美國農業用料造成壓力,未來可能持續調整。
*這場關稅戰影響深遠,政策變化迅速,各國若無法取得穩定協議,可能轉而祭出報復性關稅,尤其歐洲反應激烈。
*市場將持續觀察川普下一步談判策略與4月政策演變。
**川普政策仍具民意支持,雖然部分民眾反對對他國徵收關稅,但仍有41%民眾贊同,視為談判手段。
*當前影響尚未反映至物價與通膨,讓川普擁有兩至三個季度的操作空間。
*由於多數通膨數據持續向下,市場更擔心的是通縮與資本收縮,企業投資遲疑,經濟活動被壓抑。
**儘管政策不確定,2月美國耐用品訂單仍強勁成長,月增0.9%,明顯高於預期的-1%。
*背後主因為貿易商擔心關稅上路,紛紛囤貨,包括沃爾瑪、Costco等大型通路商瘋狂下單,導致耐用品數據亮眼。
*此現象造成軟硬經濟數據脫鉤,硬數據如非農與進口強勁成長,軟性數據如建商與消費者信心指數卻同步走弱,形成景氣矛盾。
**消費仍穩定,短期內不易急轉疲弱。
*一方面囤貨潮將延續數個季度,另一方面美國消費主力集中於高淨值人群。
*美國50%消費由10%高淨值者貢獻,家庭總資產處於歷史新高,財富集中支撐整體經濟。
*即使部分人還不起卡債,但只要高資產族群持續消費,總體數據不會大幅下滑。
**但也須留意,底層人口票數多,民意變動可能影響選情,尤其當通膨真正反映至民生。
*經濟是否衰退,關鍵在高淨值族群是否出現消費緊縮與流動性風險。
*若無破產潮發生,整體經濟仍能維持。
**OECD領先指標突破100,進入擴張格局。
*過去景氣每當庫存週期調整至低於100,便是中長期投資佈局機會,22年中旬以來逐步復甦。
*台灣景氣燈號也顯示黃紅與紅燈間高檔鈍化,景氣進入擴張階段,但領先指標通常會先行下彎,股價修正或提前發生,形成尷尬局面。
**市場面臨的不確定性在於:是景氣即將轉弱,還是川普政策打斷原有庫存循環。
*此時投資人應根據週期階段分配資產,擴張階段適度加碼持股,低位時重倉操作,衰退時甚至可考慮開啟槓桿,遠優於高點槓桿操作。
*投資需有兩層思維:客觀上依循景氣高低基期配置,主觀上評估數據支撐景氣可延續多久。
*若無策略,容易因股價波動而情緒化操作,跌時恐慌賣出、漲時追高,週期掌握不足。
**建議建立穩定資產配置策略,景氣低位時擴大布局,復甦期適度加槓桿,高基期時預留現金或轉持債券領息。
*景氣判斷仍屬主觀,需觀察週期能走多久,輔以指標輔助分析。
*心智不穩,恐慌與錯誤決策仍會發生。
*若川普政策真是本輪景氣最大變數,就得學會與其共處四年。
*景氣週期運作自有節奏,不會因單一人為因素而失序。
**投資需判斷景氣位階,避免將情緒視為趨勢。
*川普政策確實影響估值擴張,但現階段並非景氣突然弱化。
*若每月關稅加碼,自然可能造成衰退,否則現階段主要仍為情緒與預期修正。
*此時若缺乏穩定策略與堅定信念,無論市場訊號如何,終將陷入恐慌與錯誤行動。
**特斯拉昨日下跌近6%,連續五天漲勢中止。
雖然美歐股市與台北股市量能偏低,特斯拉成交量卻持續放大,顯示市場接盤意願強烈。
*觀察其量能變化與11月5日川普當選時的量能相近,構成重要防線。
*若股價反彈失敗,在情緒未回到中性前再度下跌,或許又將引發川普喊話干預,如前次大跌至11月低點時,川普表示要買特斯拉,羅特尼克也在Fox喊話進場。
聯邦調查局成立特斯拉反恐小組,未來若股價再跌,可能再有新政策推動軋空。
**台北股市昨日小跌12點,尾盤爆量下殺50點,成交量僅約2000億元,極低水準,顯示散戶觀望。
*外資年內賣超高達5718億,但台股僅跌1000點,顯示市場仍有接盤力量。
*投信與ETF買超約6700億,雖然與外資賣壓相近,但仍難以完全承接。
*新興亞洲普遍遭外資拋售,不針對台灣,但實際接盤主力成謎。
**推測接盤者可能來自中實戶或大戶資金。
*回顧去年00940 ETF推出後曾激勵市場,今年雖ETF買盤縮減,台股依然抗跌,顯示內資力量可觀。
*政府干預可能性低,資金來源可能是中實戶積極接手個股。
*外資若繼續大幅賣出,亦可能自砸成本。台灣資金雄厚,在低量環境中,台股仍具抗跌力。
**台灣企業主多為中小型,繳稅少,資金充裕,形成當前買盤主力,成為台股支撐力量。
*若外資需賣1.5兆才能讓台股再跌2000點,顯示本地買盤驚人。
**觀察台美關係,台灣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逆差金額達760億。
*儘管台灣近期對阿拉斯加天然氣與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大力投資,釋出許多善意,若美國仍對台加徵高關稅,將形同懲罰性對待。
*雖然阿拉斯加天然氣成本高於卡達,卻仍擴大進口,可見台灣政府的配合度高。
*預期對台灣課稅不致過高,可能集中於特定商品及貨物稅項目,並以談判方式處理。
**由於美墨加協定(USMCA)仍在運作,美國自墨西哥進口伺服器比例高達67%,其中8至9成為台廠貢獻。
*即便對台課稅,墨西哥仍為出口主要通道,實際影響較小。
*除非美國針對供應鏈溯源追查,否則第一波關稅實施對台灣影響有限。
**台廠早已進行產能分散,從中國遷移至東南亞與墨西哥。
*鴻海積極擴展泰國、美洲、歐洲;廣達、緯創主供應墨西哥,東南亞基地建置完善。
*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11%,雖數據亮眼,但一半產業如化學、汽車仍在衰退;
電腦、電子零組件與機械則表現強勁。前者多集中於東南亞,若再遭課稅,壓力倍增。
**本輪政策變化將加速台商出走。
*集中於台灣只會加劇貿易逆差,近年台灣對日投資創新高,台積電熊本廠為全日本最大投資案,並引來Sony、東京化學、日本材料等廠商進駐。
*對東南亞擴張也有加速,台灣去年對泰國投資已超越日本,僅次於新加坡、中國與香港,顯示供應鏈轉移決心與行動。
**未來對發達市場如歐洲、日本、韓國甚至台灣,將面臨全面關稅談判壓力;
對開發中國家如東南亞、印度,則以開放內需市場與產能轉移為主。
*開發中國家需接收中國轉移產能,並開放本地市場,不能再如亞洲四小龍般以高關稅壁壘限制進口,僅出口導向。
*高端國家出資赴美設廠,美國不會要求越南企業效仿,越南本土產業亦受華僑掌控。
*重點在於持續接收中國轉移產能並同步開放市場,這才是現階段全球供應鏈再平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