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股癌-Podcast-25.03.26
**市場進入第一季尾聲,進行檢討。
*在第一季上半,因布局美股軟體股,績效原本相當亮眼,一度樂觀看待全年表現,期望可再創與去年相當的高點。當時特斯拉大跌時進場抄底,同時也布局蘋果與美光,結果三者同步重挫,特斯拉跌幅更大,導致前期累積的績效幾乎歸零,甚至一度轉負。
*台股從頭到尾皆呈現負報酬,前段徘徊於0附近,後段落在約-10%。雖尚未遭遇重大打擊,心態已有明顯影響。
*長期市場經驗會讓人習慣以淨值計算財富,包含所有持有商品與現金等,並透過Excel或App持續追蹤。
*財富效應確實存在,當資產上升時,消費習慣會變得寬裕,包含家人購物都較隨性;資產下滑則易產生懊悔與節儉心態,進食選擇也可能變得保守,這種現象連巴菲特也曾提過。
*近期觀察發現百貨停車場與餐廳人潮明顯減少,或與市場修正及資產縮水相關,身邊同業亦有類似觀察。
以台灣人的資產配置為例,房地產佔比高,加上當前房市冷卻影響,消費緊縮情形更加明顯。
**目前盤勢處於不佳格局。
過往遇到急跌會果斷做多,也會在節目中分享想法與策略,但這次狀況不同,部分關鍵區間出現跌破,即使跌破的不是去年8月的大區間也足以引起警覺。
*AI雖仍為市場焦點,但2025年成長動能將趨緩,預期2026年可能回升,但整體將進入橫盤或疲弱格局。
**操作上轉為保守,開始握有現金部位,避免在波動加劇的情況下全力投入。
*即便近來出現反彈,也仍持續減碼並扣著現金,未因NQ反彈或台股出現低估股而大舉進場。
因經驗顯示便宜可以更便宜,跌價商品仍有再打折空間。
*加權指數目前接觸月線,NQ反彈更高,但要摸到季線難度高,預期反彈後仍可能出現回踩劇本。
*每人劇本不同,但個人傾向維持現金水位,調整部位。
**川普持續扮演「關稅人」角色,對市場影響力強大。
他提出4月2日對等關稅可談,立刻帶動市場反彈。
*許多人疑惑為何台股未能跟上,主因之一是先前跌幅較小,導致反彈力道也較弱;再者需關注匯率與資金流向,外資仍持續提款,資金外移明顯。
*部分大戶考量地緣政治風險,開始將資金配置至海外資產,作為避險策略。
*成交量縮至僅兩千多億,反映市場參與度極低,形同無人操作狀態。
*此種情況可能出現價值浮現機會,但動能或積極操作機會減少。
*美股雖常被笑說亂殺,但反彈時非常用力,空單回補積極,整體彈幅完整;台股則尚未見到類似力道,因此更需審慎調整部位。
**即便現在才開始調整持股,效果不如先前預先處理,但總比不處理好。
*操作屬於亡羊補牢,認為目前市場已與過去不同,需提高警覺。
*關稅議題原本市場預期4月2日會落地解決,但川普改口稱可談,顯示該議題有拖延可能。
他曾誇口上任24小時內解決烏俄戰爭,後來事實並非如此。
*對等關稅若延宕,市場仍將受其影響。
部分投資人原本把4月2日視為心理關卡,現階段需調整劇本,預期川普仍會持續丟出市場干擾訊息,帶來不確定性。
**4月初台灣將遇到連假,對等關稅時間點也落在此期間,部分投資人選擇觀望不進場。
*連假期間台股休市,增加不確定風險,進一步壓抑市場量能。
*若美股未持續破底,連假過後台股量能有望回升,屆時再觀察市場是否回穩。
**阿里巴巴主席蔡崇信示警AI泡沫風險,指出許多Data Center在尚未確認客戶前即持續投入建置,CAPEX金額龐大,形成盲目擴張。
*這樣的說法在過去氛圍熱烈時會被質疑,當時市場主流觀點認為應該over invest而非under invest,因為若killer app出現而缺乏算力就可能輸掉整場競賽,企業將步入末路。
*即便尚未掌握終端客戶與變現模式,也選擇積極投資,市場也願意買單。
*但隨著行情轉弱,開始出現自證預言現象。
*行情下跌導致信心動搖,認為應該收手或市場已泡沫化,進一步影響股價表現,強化負面印象,最後真的縮手,造成實質影響。這是目前較令人擔憂的狀態。
**蔡崇信的示警像是在喧囂中提醒適可而止,而非預告即將崩盤的風險。
*當前較可觀察的風險在於double booking與供應鏈中料件訂購過量,但終端出貨不如預期。類似管線建置積極,出水口卻不通暢。
*整體對伺服器Racks需求尚未泡沫化,但若要閃避風險,需確認客戶來源是否明確。
**四大CSP因多為自用,問題較少。例如Microsoft在ASIC方面相對保守,AWS、GCP表現仍強勁,Google甚至持續擴大招聘與建置,建多少賣多少,供需匹配良好。
*這些企業本身具備使用需求,即便未能銷售,也能自用,符合「不怕over invest,只怕under invest」的邏輯。
*相對地,租賃業者如CoreWeave風險較高。
其六成營收來自微軟,若微軟能自給自足,外包訂單可能大幅減少,導致連鎖效應。
*伺服器租賃價格若明顯下滑,顯示需求疲軟,是立即性風險。
若租賃公司無法再被大型客戶包單,轉而需自行開發客源,則為另一層風險。
**蔡崇信的說法值得注意,不應過度解讀為整體AI泡沫,而應理解為估值壓縮風險與部分業者可能面臨的壓力。
*中國算力需求仍在擴大,DeepSeek推升整體需求20~30%,算力拉貨動能強勁,但其採購非一線CSP用的高端H200、GB系列,而是H20、MI308等降規品與魔改版本,更多部署於Edge Device。
*像GB10雖非真正Super Computer,卻因內建大RAM,成為中國Edge AI應用的重要裝置,需求可期。
雖然其C2C架構無法以NVLink進行scale-up,只能透過網通scale-out串聯,但在合理配置下仍能跑DeepSeek最大模型,Edge端發展潛力大。
**中國AI路線與美國不同,偏向分散與邊緣化,Test-Time Compute與Edge Device需求將遠超美國。
*美國CSP偏好超高規格集中式採購,中國則是把零散資源串聯起來,嘗試達成超英趕美的目標。
雖然GPU效率因無法scale-up而打折,但面對制裁與出口限制,只能另闢蹊徑。
即便被川普將浪潮等企業列入實體清單,中國仍透過繞道方式推進AI布局。
*整體AI算力需求長期仍將持續成長,但需注意結構變化,Data Center佔比可能下降,Edge端成長快速,尤其在中國。
*其採購與美國不同,非典型高端CSP供應鏈產品,反而是過去被認為「不上不下、價格尷尬」的GB10,在中國成為搶手貨,如同H20也大舉出貨。
**台灣方面,除NVIDIA自身供應外,華碩為GB10主要推手之一,且為NVIDIA重要合作夥伴。
*先前傳出華碩呆帳已成功收回,印證先前判斷。
*可觀察華碩銷售狀況評估GB10表現,實際供應鏈片數也已從原預估十幾萬,修正至百萬以上,後續仍持續上修。
**中國發展策略走向碎片化、蒸餾化、小型化,雖與主流不同,但進展快速,憑藉站在巨人肩膀上,甚至仿製、蒸餾他人技術,仍可能有效推動整體進程。
*若聚焦歐美市場、大型CSP與租賃業者,蔡崇信說法具參考價值;
若關注中國,則像是喊話讓其他人放慢,好爭取時間追趕,類似當年馬斯克呼籲AI需監管與放緩,實際卻在背後積極下單,XAI與Tesla皆建構大型算力集群,甚至GB下單達5000~6000 racks,數量超越部分CSP。
*因此,蔡崇信說法是否出於策略性尚不可知。
中國需求與投資仍明顯持續,若要將整體AI產業畫為泡沫化未免過早。
*是否出於特定利益考量或單純市場提醒,不宜武斷定論。
*投資本難以預測,常見從極度樂觀轉為極度悲觀的反轉,一夕之間皆可能發生。
僅能持續觀察,提供多元思考方向供參,盼對讀者有所助益。
筆記-股癌-QA-25.03.26
**有人分享自己從原本買ETF開始,近兩個月開始學習自己選股,策略是「找一些看好會漲的中小型股,設好價格就賣」,但也自覺這樣講起來不夠明確,想了解這是否算是一種策略。
回應指出:
這樣的描述太過籠統,要成為一套明確的投資策略,應該包括:
*選股條件(Filter)例如挑市值100到200億的公司、某產業類股、營收與毛利相對同業優異、產業K線結構佳等。
*動能策略:若是走技術面如「只買右上角股票」或「創新高的標的」也可以是策略,但需明確定義。
*重複驗證:需有條件可重複操作,並能累積勝率、風報比等績效資料。
*建立經驗與修正:一開始進入市場時,大多數人都會亂買亂試,從失敗中累積經驗,逐步修正策略。
*舉例來說,過去曾以「跟著投信買」作為策略,尤其2019年前效果明顯,當時投信一買某股票常常就一路買,配合產業循環股的抄底訊號,賺錢機率高。
但如今ETF化盛行,許多投信買盤變成ETF被動資金,導致原本策略失效。
**五大設備商介紹與評價(半導體產業)
針對五大設備商的強項分析如下:
*ASML(艾司摩爾)
-主攻EUV與DUV光刻機,是曝光設備的霸主。
-客戶集中於頂尖晶圓代工廠。
-中國市場受限,但影響尚在可控範圍。
*KLA(科磊)
-強項為製程控制與量測檢測。
-領域專精、獨具特色。
*Lam Research
-擅長蝕刻(Etching)與記憶體製程。
-與Applied Materials在DRAM/NAND設備上常被一同觀察。
*Applied Materials(AMAT,應材)
-重點在CMP(研磨)與HBM記憶體相關設備。
-在HBM市佔高,是近期AI熱潮下的重要受益者。
*TEL(東京威力科創)
-在黃光製程(Trackline:塗布、曝光、顯影)與薄膜製程設備擅長。
-公司餐廳被傳「超好吃」,算是軟性福利亮點。
*整體來說,每家都有重疊但也有專項領域,其中ASML與KLA專精領域較明確。若求職或投資要選擇,可根據個人偏好、領域興趣與公司文化選擇,但若不熟業界,建議去科技論壇深聊會更準。
**國際政治對市場的影響:川普與政治盤
*關於川普主政下的市場波動,有人擔心其「關稅強硬政策」會長期影響股市,或是是否要面對「川普陰影四年」的投資壓力。
*回應中分析:政治干預初期影響大,但會遞減,即使初期政策對市場衝擊力高達70%,但若不變本加厲,市場會習慣並鈍化反應(降至60%、50%、40%...)。
*市場習慣的概念:當政策方向不斷重複,市場學會應對後就不再波動。
*對內政的肯定:節省預算、降低監管對企業是好事,有利資本市場。
*擔心大政府方向:若施行企業拆分、過度管控,才是真正令人憂慮的事。
*「先跌後漲」觀點:若初期政策打擊市場,但反映完畢後可望重新回升。
**不要跟資產差很多的人計較投資策略,例如資產千分之一的同事評論「追突破才是正確」,與其爭辯不如把精力放在自己策略上。
*投資人不應浪費能量在無謂爭執中,因為真正優秀的人,會珍惜自己的精力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