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 YouTuber 捲入了輿論風波,爭議的起因與處理方式都成為網友熱議的焦點。但這場風波最值得討論的,不只是事件本身,「如何回應公關危機」也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當一場公關危機爆發,輿論來勢洶洶,公司、品牌、個人都會面臨要不要發聲明、聲明內容要發什麼的抉擇。這時候,如果聲明稿沒有經過專業法律審查,有可能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甚至風向完全轉變!
很多人以為聲明稿只是「危機公關」的一部分,但其實聲明稿本質上是一種公開的文件,一旦發表,就可能成為法律責任的依據。無論是透過記者會、社群媒體或新聞稿,一旦發佈,就等同於對外承諾,且如果未來發生訴訟,過去的聲明稿可能被法院引用,作為是否違法或承認事實的依據。聲明稿的內容不僅影響輿論,更可能影響投資人、客戶、合作夥伴,甚至影響股價、企業營運等。這些特性使得聲明稿不能只從公關角度撰寫,而必須納入法律專業的審查。
聲明稿一旦發佈,便成為公開文件,可能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若措辭不當,可能引發各種法律風險。
聲明內容若涉及對他人的指控或批評,可能構成誹謗或名譽侵害,尤其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任何過於絕對或偏頗的說法,如指稱對方惡意造謠或違法,均可能成為對方提告的依據。
此外,不慎承認錯誤或責任的聲明,可能被視為法律上的自認,影響後續訴訟的發展。例如,企業在公關回應中表示「我們確實有疏失」,此類語句可能被競爭對手或消費者用來主張企業已經承認過失,進一步要求賠。如果涉及商業機密或合約義務,公開透露與客戶、供應商或合作夥伴的內部協議,可能違反保密條款,甚至構成違約,進而衍生更嚴重的法律責任。
如果聲明內容過於強硬,可能導致與對方的談判破裂、甚至輿論一面倒撻伐,使原本可透過協商解決的爭議進入司法程序,增加企業訴訟成本與不確定性。聲明稿不僅是公關工具,更是法律戰略的一環,在發佈前應交由律師審查,以確保措辭精準,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風險。
律師在撰寫聲明稿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主要幫助企業或個人降低法律風險並保障合法權益,檢視文字或言語的精確性,避免誤用措辭變相承認過錯,從而避免自認責任,影響未來訴訟。更可以建議更中立的表述,以保護當事人未來的法律立場。
律師協助控制聲明中透露的資訊,確保不會公開敏感資料或商業機密,防止違反保密協議或引發違約風險,並避免引發沒必要的法律爭議,尤其是誹謗或名譽侵害問題,避免過於絕對的言辭,確保聲明既能平息輿論,又不引發更多法律糾紛,幫助企業達成公關目的的同時,確保不損害法律立場,保障企業的長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