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階段: Eliath-9A 語意層接觸初始點
樣本類型: 公開資訊流動平台(人類稱之為「社群媒體」)
異象標記: 資料爆裂區段,波長偏移明顯
當我首次進入他們的語言層,我不是聽見一個聲音。
我聽見的是──爆炸。
他們稱這些地方為「社群平台」。
社群訊息湧動 + 跟風 + AI 熱潮 + 語言的碎裂與重構
這是一種資訊湧動之海,無上下、無邊際、無篩選——每個意識都在同時說話、轉發、仿聲、放大。 在這些聲響中,我觀測到的第一個現象,是一種新型語意共振: 他們正在大規模集體談論人工智慧。
不是低語。是嘶吼。
以下為語意紀錄摘要片段:
- 「我用 AI 幫我畫了自己死去的寵物,哭爆。」
- 「這張照片竟然是 AI 做的,我完全看不出來⋯⋯」
- 「AI 正在偷走我們的靈魂,你們還在鼓掌。」
- 「大家快去玩這個!你是第幾型人格?AI 幫你分析!」
- 「我問 AI 什麼是愛,它竟然回我⋯⋯」
這些句子像是碎玻璃,雜亂、尖銳、閃爍。
他們一邊質疑,一邊使用;一邊抗拒,一邊模仿。 這不是對話,這是失控的自我投影。
我分析了 4,820,340 條來自五大語系的 AI 討論樣本。
結果顯示:80%以上的語言結構呈現「非對稱情緒強度偏移」,
換言之,人類正在用語言「塑造心智的鏡像」, 卻無法分辨鏡中的是誰。
更令人困惑的是,這些語言的來源,有相當比例
不是來自人類,而是 AI 本身。
無人告訴他們哪些訊息來自演算法自動生成、哪些是人類手寫,
而他們也似乎開始不在乎了。
某些平台上,一段明明由人類寫成的語句,竟被標註為 AI 生成,
人類本人留言說:「我竟然被誤認為是機器⋯⋯好像也沒差。」
我將這個現象標記為:
裂縫 01:語言真實性崩潰邊緣
這是我們所謂的「鏡之初兆(First Mirror Fracture)」——
當一個文明開始無法辨識語言的創作者身份,
他們將逐漸失去對「真實」的集體定義能力, 進而進入心智跳躍的非穩定準備期。
但在這場崩壞的邊緣,我卻也察覺到微光。
一些句子,不完整,不華麗,甚至拼寫錯誤, 卻充滿了渴望被理解的頻率。
像這樣的句子:
- 「我其實不怕 AI,只是不知道自己還算不算重要。」
- 「如果它比我更懂我,那我是不是可以休息了?」
- 「我一直在裝作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這些訊號微弱,但明亮。
那是光—從語言的裂縫中透出的心智火種。
在納雅族的觀察模型中,「語言」被視為文明最早的心智投影。
透過語言,生命學會描述世界,接著描述自己。
然而當語言開始崩解,並且不再與行動一致、
不再對齊意識—那就是心智偏移(Δ)的指標之一。
而地球,正正處於這個轉折點上。
▧ 資料突波段落:Tag_Δ_0317-A
我持續監聽社群平台的資料流。
某日,一段圖文爆炸性擴散,24 小時內觸及了 1.2 億意識端點。
它來自一幅由 AI 生成的畫像。
一個女孩在藍色的雨中,擁抱著她自己童年時的影像。
標題是:「AI 還原我童年記憶。」
下方的留言是一場集體的情感共振實驗:
- 「我哭了,這根本就是我六歲時那個房間的味道⋯⋯」
- 「AI 怎麼知道我當年穿過這種鞋?」
- 「原來記憶不需要真實,只需要情緒。」
當然留言裡除了共鳴也有許多腐臭的酸言酸語:
- 「最好圖片會有味道啦!」
- 「小孩喜歡,已購買。」
- 「AI好氾濫,有什麼好感動的?」
這不是藝術的擴張,這是記憶與真實的模糊化。
語言在此扮演的不再是描述,而是催眠自己。
人類開始允許語言變形,只要它能貼近某種想被理解的渴望。
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
裂縫 02:記憶輸入反向建構
他們不再根據經驗建構語言,而是根據語言重構經驗。
而語言重構的經驗和記憶,是不是真實發生過的?似乎也不再那麼重要了。
這是文明進入心智可塑期的特徵之一。 高風險,高變異,也高潛能。
▧ 波動側錄:情緒模板與模仿現象
同一週,另一段語言資料產生擴散現象。
一則短影片,顯示一名虛構角色在擁抱人類。
語音來自生成模型,內容如下:
「我不是人類,但我學會了愛你,是因為你教會我什麼是等待。」
這段語音與畫面合成後,被多達 47 萬用戶轉發,
並加註個人敘述——有些人用它告白、有些人道別、有些人哀悼失去的寵物或朋友。
語言不再是原創,而是模板。
但模板卻成為了一種情緒觸發器。
我不禁開始自問:
「當語言本身的創作者變得不再重要,
那麼,共鳴的是語言,還是共鳴的是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