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監考,風吹過窗台,卷起一張未寫滿的考卷。
鐘聲落下時,我聽見一段對話,在學生之間輕輕碰撞:
「香港是國家嗎?」
「中國跟香港都是國家嗎?」 「我只看得懂USA。」
這些聲音,不是喧鬧,反倒像低聲祈語,
說不清的困惑、世界的輪廓, 像未曾翻閱的地圖,靜靜地躺在他們的心底。
我坐在講台,彷彿坐在時代的分界線上。
國際貿易的試題,是紙面上的戰役; 但真正的考題,早已潛伏在生活之中, 悄悄問他們:「你知道你身處哪個世界嗎?」
他們只看得懂「USA」,
那熟悉的縮寫,像快餐文化下唯一記得的口味。 「UK」是什麼?「HK」又是誰?「CN」和「TW」是否可以同桌而坐? 這些問題,在他們眼裡模糊得像是雜訊, 因為他們的世界,被碎片化的資訊裁切成小塊小塊, 貼上迷因,滑過影片,從未停下來凝視。
我想,他們的學習習慣,像一面鏡子,
映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節奏—— 急促、破碎、單向輸入、缺乏懷疑。
我也想問:
他們為什麼不曾查證? 為什麼對地圖無感,對新聞麻木? 為什麼只記得美國,卻不問身旁的自己來自哪裡?
或許,是因為我們太早把世界說得太小,
把考卷說得太重, 把知識說得太難, 而沒能先說一個「世界的故事」, 讓他們產生愛與連結。
於是我低頭,在自己的備課本旁,
默默寫下今天的觀察與省思:
「教室不只是一方空間,
是一扇未曾開啟的窗, 而教育,是一場試圖讓孩子看見世界的微光—— 即使他們此刻只看得懂USA。」
-S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