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彰化縣員林市的地名由來嗎?有一說是「員林是因為以前住很多員外」,這個說法聽起來像玩笑,但其實也反映了早期移民地名命名的趣味與誤會。
在台語口耳相傳中,許多人戲稱:「員林」的『員』是因為當地以前住了很多「員外」(富紳、地主階級),而『林』當然是因為滿是樹林,合起來就是「員外住的森林」。
這種說法雖然生動又接地氣,但歷史學者與地名研究者普遍認為這只是趣味性鄉野傳說。根據文獻記載,「員林」一詞最早見於清代文獻,原為巴布薩族語音譯詞。
清朝開墾初期,漢人移民來到今日員林地區,遇見原住民稱此地為「貓羅社」、「貓羅溪」,而「員林」的地名被認為是從平埔族語的某個音譯轉變而來,或為『圓林』之訛音。
當時的這塊土地被描述為「圓形的林地」,四周多森林,因此也有可能是形象性的命名。
到了日治時代,日本政府為整合行政管理,開始將地名予以正名與簡化:
這也打破了部分傳說中「改名自其他村落」的推測。
雖然「員外」一說是誤傳,但事實上,員林自清代以來確實是彰化中部的重要集市與移民聚落。
這些條件也造就了員林早期富商與仕紳的聚集地位,因此「員外很多」倒也不算完全無根據。
員林的地名,不是來自「員外的林子」,但卻也在百年演變中,形成一種在地人特有的幽默與說法。
下一次你經過員林,不妨想想,這兩個字背後藏著原住民、清代墾民、日治行政的多重歷史層疊。比你想像的,更有故事。
📌 喜歡這類地名冷知識與地方故事嗎?歡迎追蹤本專欄,我們持續為你揭開台灣每個地名背後的歷史線索與人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