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內容:
朝生暮死的菌類不知晝夜交替,夏蟬(蟪蛄)活不過秋天,無法理解四季更叠。
寓意:
生命短暫與認知局限,暗喻人類對永恒的無力掌控,呼應「神龜雖壽」的有限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莊子·逍遙遊》,是莊子闡述“小大之辯”的核心例證。以下從出處、內涵、哲學思想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出處與字面釋義
此句原文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朝菌:一種生命極短暫的生物。根據註釋,或指清晨生於糞壤、見日光即死的菌類(“朝生暮死”),或解為“朝秀”(朝生暮死的小蟲)
。其壽命僅一日,故無法理解“晦朔”(晦指月末,朔指月初,代指一個月;或解為黑夜與黎明,代指一日)
。
蟪蛄:即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壽命僅一季,故不知“春秋”(代指一年四季)。
二、哲學內涵:生命的局限與認知的邊界
莊子以朝菌、蟪蛄為喻,說明生命的長短決定認知的廣度:
“小年不及大年” :短壽生物受限於生命長度,無法體驗更完整的時間維度(如蟪蛄不知春秋),暗示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同樣受限於自身壽命與視角
。
破除“小大”的絕對性:冥靈(以五百年為一季)、大椿(以八千年為一季)等長壽生物的存在,對比彭祖八百歲的“長壽”,揭示“小大”的相對性,批判世人盲目崇拜“彭祖之壽”的狹隘
。
與“三季人”典故呼應:子貢遇“三季人”的故事(認為一年只有三季)與此異曲同工,均諷刺固守有限認知的愚昧。
三、引申意義:對認知局限的超越追求
莊子借此強調:
“小知不及大知” :短視者無法理解宏大智慧,如同斥鴳嘲笑大鵬南飛(“翺翔蓬蒿之間”自認極致,卻不知“九萬里”境界)
。
破除“有無”執念:李大釗曾引用此句,說明若以人類短暫生命斷言宇宙的“有無”,如同朝菌妄斷晦朔,體現莊子對認知謙遜的態度
。
生命觀照:後世詩文(如李群玉“徒以菌姿”)以此自喻生命短暫,反襯修道者對超越時空的追求。
爭議點辨析
關於“晦朔”的解釋存在分歧:
“一日說” :晦為黑夜,朔為黎明,強調朝菌僅存活一日。
“一月說” :晦指月末,朔指月初,認為朝菌存活數日仍不足一月
。
兩種解讀並存,均服務於“生命短暫限制認知”的主旨
。
綜上,莊子通過朝菌與蟪蛄的意象,既揭示認知的天然局限,也引導人們跳出“小年”桎梏,向“逍遙”境界升華。這一思想對後世哲學、文學影響深遠,成為中國文化中反思認知局限的經典隱喻。
https://www.tiktok.com/@user5239560612246/video/7488551772122795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