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我依然在此》:缺席是在場,個人是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在日頭就要隱沒於海平面的黃昏時刻,我們可能都看過一隻蝴蝶失落地往光亮的那端振翅,接著,我們會在鹹鹹的海風裡看見遠方飄來灰燼,灰燼拼湊出片刻的缺席與永恆的在場,總結是一封遲到多年的遺書,或是一份證明文件。

那張紙的遲到,是家庭電影所捕捉下的缺席,一個家庭成員被拔除的記憶,是政治電影所留下的在場,電影檔案用以重構集體記憶。

《我依然在此》(Ainda Estou Aqui,2024)的特別之處,便是透過家庭電影來留住私人的生命史,同時也以政治電影作為檔案,將身體作為一張複寫紙,進行電影語言的實驗,以抵達記憶裡曾經失落的風景。因此,電影片名的「依然/still」,便是最為寫實的證明,電影作為一門屬於時間的藝術,是打開一道閉塞的時空,記錄歷史裡不斷折返的幽靈,並釋放一段禁錮時代的個體/集體記憶,由此與觀眾連結,將觀眾的觀看本身也視作電影歷史的一環,創造出新的檔案並與記憶對話。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在場和缺席便在這樣的「依然」裡,成為可以彼此辯證的。若要說《我依然在此》的故事是簡單的,似乎過分輕盈,但這樣的故事其實耳熟能詳──動盪不安的時代,政治迫害,一個人在迫害中被消失,留下來的人歷經失落,在巨大的空白裡持續感覺幽微而無法消散的恐怖,或許就此分崩離析,也可能在迫害後堅韌地重生,以個體超越集體,與集體抗衡。

不過,在這樣的耳熟能詳裡,電影輕輕召喚出的是個體私藏的記憶,是普通到多年後,你會記不起來的。父親是在什麼樣的光景裡留下這張從駕駛座回眸的相片?一家人又是為了什麼而在海灘前拍下這張全家福?這件白色襯衫到底是太太為丈夫買的,還是他加班多日沒衣服可換,才草莽地在隔壁的連鎖百貨買來的?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平凡到有些俗氣的日常,父親就此不在的那一天依然如常。黑暗是輕輕地竄進家門縫隙的,是輕巧無聲,甚至優雅的,敲門,關門,拉上窗簾,邀請你走出家門,坐上一去不返的轎車。他們說不定還會安慰你,「別擔心,他是去協助調查的」、「別擔心,他沒有問題就會讓他回家」,在這樣侵蝕的時刻,父親留下日常的隻字片語,走回房間穿上白淨襯衫、繫上領帶,父親不卑不亢地走入金光閃動的日正當中,坐上車之前,直直地望向自己的家,看向自己的太太。

那時候的他會和觀眾一樣,知道這是最後一眼、最後一面嗎?佇立在門口的太太目送先生離開的背影時,知道此生再也無法相見了嗎?還在不遠處的海灘上打排球的孩子們,知道在未來填寫緊急聯絡人的欄位時,已經沒有機會再寫下父親的手機號碼嗎?

這時候的他們,可能是知道的,過去的我們,可能也都是知道的。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在電影的後來,我們不曾看見他們不想讓我們看見的,在那些難以看清的細節裡,父親遭遇過什麼,究竟被帶去了哪裡,他指認出了誰或始終不願意指認誰,他是在哪裡嚥下生命的最後一口氣,遺體又是如何被處理掉的⋯⋯我們所能看見的,只有後來也被帶走的母親與女兒,在曾經熟悉的巷弄街口急駛著,被戴上黑色頭套,反覆地被問著同一道題目,在黑暗裡被無聲逼近著,在這樣沒能望見陽光的房舍裡,用牆上剝落的石灰刻下了幾道被模糊掉的日子。

而被釋放是找不到來由的,就像被抓走也找不到原因。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離開被關押的房舍,母親回到家,必須要成為父親,同時也要繼續作為妻子。那麼,並不是誰的母親、誰的妻子的這一個女人,她模模糊糊地經歷過的壓迫與創傷,又該往何處安放呢?

這是《我依然在此》在講述一段政治所禁錮的歷史的同時,也一樣重要的。妻子的漫長等待,是在夜半寤寐,總會因為窗外一閃即逝的刺眼車頭燈而驚醒,她可能以為先生終於返家了,也可能是想起那道向她逼供的手電筒燈光;或是往後的每一個日子裡,每當聽見直升機起降,她總會想著,先生的遺體也是這樣被拋入海裡的⋯⋯她從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朋友、親戚說明,先生究竟做了什麼,去了哪裡。

她的不知道,將在未來的某天全向著外頭二十四小時監視著她的車輛傾瀉而出。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再後來,女人決定帶孩子一起去吃冰淇淋,一起在報社記者前來採訪她時,和孩子站在家門口扯著嘴角,用力笑著。少了大悲大慟,女人延續著先生所留下的不卑不亢,在迷霧之中持續記憶,為著往後四十多年的空白而記得。

先生的缺席致使在場更加在場了,女人回到學校讀書,往後的餘生不只追尋著先生,也追尋著黑幕底下的所有。父親的缺席致使在場更加在場了,知情的孩子在沈默中長大,不知情的孩子在長大後將臨來一場震懾──父親離開了,曾經的母親也不在了,眼前這個女人,既是他們的父親,卻又依然是他們的母親──但她同時更加屬於自己,她是屬於一個個體的,以獨身的姿態對抗著巨大的黑幕。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在這裡,當女人的餘生就此劃出差異,成為畢生追求一道公義的行動者,她的身體便成為了延伸過去與現在的、標記歷史與政治的載體,她是如何以個體超越集體,便是個人何以是政治的,眾人何以是政治的,電影、音樂、文字何以是政治的,思考、選擇、行動何以是政治的──一切何以是政治的。

《我依然在此》不用表達服務恐怖,而是用言語將恐怖提煉,不過橫亙於整部電影的,依然是屬於日常的,從可見的、家庭成員如何透過 home video 追憶父親,到不可見的、家庭成員如何在精神上與父親繼續同在,都在電影敘事上凸顯出了時間(而非空間或事件)的有機性,是讓電影本身與現實更加貼近,也致使片中所有缺席都更加彰顯了存在的存在──仿若空無卻又真真實實存在過的一道失落,存在的意義將會慢慢揭示,而屬於現在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為著依然在此的歷史,持續地在場。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我依然在此》電影劇照/好威映象 提供

劇照提供/好威映象
責任編輯/張硯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失戀這條路只能一個人走完。但只要你是愛電影的人、拍電影的人,都可以很幸運地,被這門藝術接住。看看銀幕上的故事,或用攝影機寫下自己的故事,陪你度過那段波濤,讓悲傷不會停留在悲傷,而是通往更認識自己。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一年容易又完咗香港國際電影節,當日很幸運地買到《從今以後》的門票,應該是首次搶到電影節開幕電影的門票? 導演將同志伴侶踏入遲暮之年、生離死別「以後」的故事帶到大銀幕,是跟前作《叔‧叔》一樣含蓄而真摰之作 (下有劇透)
Thumbnail
一年容易又完咗香港國際電影節,當日很幸運地買到《從今以後》的門票,應該是首次搶到電影節開幕電影的門票? 導演將同志伴侶踏入遲暮之年、生離死別「以後」的故事帶到大銀幕,是跟前作《叔‧叔》一樣含蓄而真摰之作 (下有劇透)
Thumbnail
離開之後,回想這半年多來在釀電影的日子,記錄下在這裡的一切,感謝這些經歷成為自己繼續前進的養分。當初想加入的原因是因為喜歡電影、喜歡文字,如同面試完的心態,離開釀電影之後,緣分不會就此結束,因為愛電影,未來還是會在不同地方再遇見的。
Thumbnail
離開之後,回想這半年多來在釀電影的日子,記錄下在這裡的一切,感謝這些經歷成為自己繼續前進的養分。當初想加入的原因是因為喜歡電影、喜歡文字,如同面試完的心態,離開釀電影之後,緣分不會就此結束,因為愛電影,未來還是會在不同地方再遇見的。
Thumbnail
跟我原本想的不一樣。 到家一陣子腦袋還是糊糊的。跟每一個人相遇,在對方身上留下一些東西,也帶走了一些。我們都在練習,試錯,成長,變得更懂的體貼,更成熟的人。我以為,啊,想說電影應該尾聲了,這次可以安全下莊,錯了!!! 自己看電影蠻快樂的,不要像上次那樣,看個早場結果變成一人包場就好。影廳太空曠了
Thumbnail
跟我原本想的不一樣。 到家一陣子腦袋還是糊糊的。跟每一個人相遇,在對方身上留下一些東西,也帶走了一些。我們都在練習,試錯,成長,變得更懂的體貼,更成熟的人。我以為,啊,想說電影應該尾聲了,這次可以安全下莊,錯了!!! 自己看電影蠻快樂的,不要像上次那樣,看個早場結果變成一人包場就好。影廳太空曠了
Thumbnail
亞歷山大潘恩再次展現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和解的那一面。全片充滿著七零年代的復古懷舊風格。劇情上並無太多轉折,慢火細燉卻也情緒飽滿。
Thumbnail
亞歷山大潘恩再次展現他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和解的那一面。全片充滿著七零年代的復古懷舊風格。劇情上並無太多轉折,慢火細燉卻也情緒飽滿。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Thumbnail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展出三部台灣導演以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家庭紀錄片,他們以自己的家人作為拍攝對象,開啟一場對家的探索旅程。(參考展區手冊介紹) 展期|112/12/12-113/04/07 (休館日1/2、2/5、2/9(除夕)、2/10(初一)、3/4、4/1) 時間|9:30-17: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一向喜歡看紀錄片,透過紀錄片總是可以感受一幕幕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取更多視角,突破自身侷限。這篇文章,則想透過兩部紀錄片,分享紀錄片中的無家者處境;並進一步延伸討論城市空間治理政策上,針對無家者議題,台灣還有哪些努力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3結束,順應每年的習慣來盤點一下去年看到的好看電影。懸疑的、溫暖的、荒謬的、驚艷的,電影的魔法是:你永遠能在其中看到一部分的自己。謝謝拍出好電影的人。好的電影永遠需要觀眾。配點酒,做點荒謬的夢,跟親近的人吵吵鬧鬧(或打一架),一年又過了。
Thumbnail
2023結束,順應每年的習慣來盤點一下去年看到的好看電影。懸疑的、溫暖的、荒謬的、驚艷的,電影的魔法是:你永遠能在其中看到一部分的自己。謝謝拍出好電影的人。好的電影永遠需要觀眾。配點酒,做點荒謬的夢,跟親近的人吵吵鬧鬧(或打一架),一年又過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