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第一階段的談判結果我認為已逐漸明朗。總統賴清德在2月14日的國安高層會議上,已明確表態台灣的應對方針,涵蓋國防、經貿與國家安全三大領域。至今過了48小時,而美方有約36小時的反應時間,而根據川普以往對加拿大、墨西哥的談判經驗,若他不接受台灣的方案,通常會在2天內作出更激烈的回應。但目前美方並無明顯反應,這或許顯示2月11日經濟部次長赴華府的交涉可能已經奏效。

1. 國防戰略:強化防衛體系,優先編列特別預算,確保國防支出達 GDP 3%以上。
2. 國安法制改革:因應中國統戰與滲透,加強國家安全網,提升社會抵抗力。
3. 全球經貿戰略:深化台美合作,推動「立足台灣,布局全球」,確保高科技供應鏈的安全性。
除了會議涵蓋兩岸關係的內容外,針對美國的部分,台灣政府明確表達台美在經濟與安全上的長期夥伴關係。根據總統府新聞稿,美方在軍售、自由航行與國際外交上,都展現出對台灣的支持。未來政府將持續透過貿易合作、半導體投資與AI技術研發來深化雙邊經貿關係。
同一時間,美國白宮在14日發佈新聞稿,明確指出:「Taiwan pledged to boost its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mid President Trump’s tariffs.」(在川普總統徵收關稅的背景下,台灣承諾增加對美國的投資。)這表明,美方已確認台灣總統賴清德給出的國安策略和夥伴關係。
事實上,川普對台灣的立場早在去年7月的彭博專訪中就已經給出答案。他當時揚言:「台灣應該向美國支付防衛費用,因為它什麼都沒給我們。」這顯示,川普的目標是讓台灣增加對美軍購,藉此降低貿易順差。這次賴清德的發言,正是回應這一點。
在半導體方面,賴清德所說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我認為應該是像台積電在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JASM)或是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的合作方式進行,而美國入列的公司不會只有英特爾和台積電而已,其他一些美國的半導體公司應該都會在內,比如說高通。
最後,一些其他方面的觀察和提醒:
1. 川普說要把半導體生意帶回美國,不是只有針對台積電而已,其實也有在針對英特爾。不知道大家曉不曉得去年英特爾投資在歐洲半導體的資本比全部歐洲半導體公司加在一起的投資還要高。
2. 川普的立場有很難理解嗎?早在去年接受彭博專訪時,他就明確表示:「台灣應該向美國支付防衛費用,因為它什麼都沒給我們。」這一點至今未曾改變。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川普的言論之所以被認為難以預測,是因為被媒體的解讀影響,還是他本身就難理解。
3. 如果台灣提高對美的軍購,一來可以減少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過大而產生的報復行為,二來可以提升自我防衛的能力,這是雙贏的局面,那麼有在扯後腿的人,是在跟所有投資人的錢以及台灣的安全過意不去。
4. 美國並非要真正懲罰台灣,3年很快就要選舉,畢竟弄得不好把台灣中間選民都往親中靠攏,這應該不會是美國樂見的;而台灣並非一定所有事情都要遵照美國,而是我們拿什麼東西來換。除了武器之外,也許還換到別的東西。
5. 台灣並非想像中的不被美國重視,還有哪裡可以觀察的出來?上一任美國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我們是駐美代表蕭美琴獲邀出席,而這次川普的就職典禮,是我們的立法院長韓國瑜出席,在就官階頭銜升級也代表更加重視了。
6. 從目前來看,美方未有明顯的反對,這或許意味著初步協商已獲得美方認可。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台灣執政團隊的游說的努力並未如媒體所述的成效不彰,而是已取得一定的進展。
7. 川普上台後的優先級無論晶片、製藥、鋼、鋁、銅都是與與軍事發展直接掛鈎,上次提過去冷戰創造了不少發明,至於“新冷戰”,在某些方面它與過去冷戰時期的科技競賽有相似之處。
8. 國內許多媒體或網路粉專常引用國外報導作為依據,進而衍生各種結論。然而,部分國外媒體自去年以來屢次出現錯誤資訊,卻仍受到大眾追捧。如果是以即時性為主的消息平台,求快無可厚非,畢竟其性質不同。但若希望樹立知識專業的形象,僅憑片面資訊迅速下結論,反而無助於提升知識與公信力。
9. 當我們解讀其他國家的事件時,往往能清楚觀察其交涉過程,例如2月初美國與加拿大總理的隔空喊話。然而,當涉及台灣自身議題時,解讀上卻常顯得模糊不清,這究竟是因為媒體選擇性報導,還是我們的意識形態影響了自身的判斷?
有關投資哲學:
10. 有些看見新聞過於追求即時發言,未必是最好。就像交易時的下單決策,多等待一會兒,確認明確的訊號再行動,這點要時刻提醒自己。
台灣總統府新聞稿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056
美國白宮新聞稿
https://www.whitehouse.gov/articles/2025/02/wins-come-all-day-under-president-trump/
此篇首次刊登於2025年2月16日於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