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chery 的Ben Thompson(以下簡稱BT) 在日前Podcast 採訪Uber執行長Dara Khosrowshahi (以下簡稱DK) ,聽了才知道原來 Khosrowshahi 之前擔任過Expedia 的CEO,這類型的公司在庫存上都很難預測,訪談中提到的 #供應 ,跟我之前一直說明的供給概念一致,這類型的公司市場上供給增加反而優勢越大,反之風險就是受限於自動駕駛業者的供給。以下是部份內容:
——
BT:您剛剛在最近的投資者會議上談到它,您談到 Uber 是如何由供應主導的,當您回想起與競爭對手爭奪司機的所有鬥爭時,這一點就說得通了。當你到達實地時,你是否發生了思維轉變,你會想,「實際上,這是一個雙邊網絡,但也許網絡的運作方式與我預期的有點不同」?
DK:Uber 作為零售商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當我們銷售一些我們實際上甚至不知道的東西時——當我們銷售和定價一趟車時,我們不知道我們的庫存是多少——我們必須猜測庫存是多少,預測庫存是多少。每次我們對市場進行掃描時,它只是一個更複雜的怪物。我確實看到 Uber 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供應上,也就是說,隨著我們聚合供應,預計到達時間 (ETA) 下降,高峰時段減少,服務變得更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這是一種簡化,但這項服務本身就很有吸引力。
BT:我認為我更站在你這一邊,對於當自動駕駛汽車出現時市場將如何變化的看法。
DK:當然了。
BT:您正在與不同城市的不同自動駕駛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為什麼不向我詳細闡述一下你對這個市場的看法?然後我確實想深入研究一些具體細節。
DK:我認為這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AV 對整個市場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這是。這些機器人司機將會更加安全。我認為他們有規模化的機會,但是要達到規模化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降低每次乘車的價格,並增加這個市場的總規模,達到萬億美元以上。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長期機會。
現在,在這一機會真正轉化為商業業務之前,必須發生幾件事。當我說商業時,我的意思是指某些東西可以收回成本,而不是花費一大筆錢。
-
BT:世界各地在這方面有何不同? 或者美國聯邦制在這方面是否具有巨大優勢?
DK:我認為美國總體上是領先國家之一。我們看到中東正在開放,但就法規以及國家和城市的開放方式而言,情況將會非常不一致。顯然,我們正在與他們所有人進行討論,以便我們能夠參與未來的發布,但這需要一段時間。聽著,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與監管機構進行的非常重要的討論,特別是在安全方面,討論什麼才算足夠好。因此它正在移動,但移動得很慢。
第三,你需要有一個具有成本效益的可擴展硬體平台,而現在這樣的平台並不多,沒有具有冗餘度、運算能力、用於 AV 的平台,沒有用於 AV 的感測器套件等。它將在三到四年內出現,但是現在,在未來的兩到三年內,除了特斯拉之外,你可以說這個硬體平台不存在。
第四,你需要出色的實地行動。這是一款實地遊戲,包括每個城市的車庫、清潔、充電,以及你每天需要做的一切。
第五,你需要一個能夠靈活管理可變需求的高使用率網路。我們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方式,當然在早期,就是將這種基礎層的自主供應進行混合。也就是說,除此之外,還有人在高峰期進出。人類的偉大之處在於,雖然他們最終會比機器每英里的成本更高,但你只需要在他們實際工作時支付使用費,而對於 AV,你支付的費用是固定的,所以就像你現在在能源領域看到的那樣,你需要一個基礎的天然氣層,然後電網才能處理一些較新的能源的波動,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您將需要一個基礎層,即 AV,然後您將需要可變性來滿足高需求時期,而最終我們認為這將是 AV 和人類的混合網絡。
BT:我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一個特點是,它基本上開始類似於電腦市場,即擁有一些基本平台,然後可以進行客製化和添加配件,然後在這些平台之上定義軟體,然後就可以大量生產了。它們更加簡單。你可以有非常小的,也可以有非常大的,但它們都像盒子裡的食譜一樣。在西方,我們擁有所有這些原始設備製造商,他們的專業知識都在引擎方面,並且正在建造這些整合平台,這些平台不會縮小到 10,000 美元或 5,000 美元或 15,000 美元的汽車或任何需要達到的價格。我們是否陷入困境,特別是如果我們對中國汽車徵收 100% 的關稅?
DK:嗯,我認為中國或OEM領域正在進行的創新是非凡的。你可以去參觀他們的工廠,這些汽車工廠的工作人員曾經在富士康工作過。你完全正確。他們生產手機,現在他們正在生產。
BT:富士康本身也在製造汽車。
DK:這絕對非同尋常。我認為他們絕對已經領先任何西方製造商。如果你願意這麼稱呼的話,美國是否可以存取該內容?這是一個問號,但毫無疑問的是,美國以外的華人擁有巨大優勢。顯然,像特斯拉這樣的公司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我確實認為美國原始設備製造商必須做出這種轉變。
過去幾年我關注 AV 領域時發現的一個驚喜是,五年前,如果您問我擴大 OEM 規模、實現 AV 商業化的最重要成功因素是什麼,答案實際上是軟體,軟體是最大的挑戰。啟發式方法、數據、建模、模擬等。現在實際上建立可實際上建立可擴展的OEM平台,包括運算、感測器套件和數十萬所需的冗餘,這將是下一個挑戰,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肯定處於領先地位,儘管我們認為亞洲、韓國和日本也有很多企業願意這樣做。
2025年2月14日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ENovVp4R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