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人來說,連假是一段喘口氣的時間。
但對我而言,更像是日常節奏被抽離後——
需要重新啟動的一段空窗 🧠
我本身偏好獨處,習慣一個人思考問題。
一來是個性使然,不太擅長太多噓寒問暖;
二來則是——要進入專注狀態,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像老舊引擎,總要預熱才能啟動 🔧
而一旦熄火,下次重新點燃不只耗時,
更會消耗大把精力,能用於投入的時間因此減少。
以前我很排斥「卡在飯桌前的拘束感」🍽️
並非討厭飯桌團聚, 而是「時間被預設綁定」的感覺。
長輩認為:「家人一起吃飯,是天經地義的事。」
但對我來說,那是時間自主權被迫讓渡的信號 🧭
平常在外租屋,租的是空間, 換來的是自由——我能掌控節奏與安排。
但每次返鄉, 我就像用「時間彈性」作為租金,
換回連假期間的和諧氣氛。
我不是抗拒回老家,只是每到節日計畫全亂,
陷入一種狀態:
⚠️「環境不利 × 工具受限 × 焦躁積壓」
但這次,意外地沒那麼焦躁。
或許是漸漸能抓到「穩定切換節奏」的節點,
也可能是我明白,有些事就是無法照著劇本走 🎬
所以這次我學乖了
過去我在自己的空間裡工作時,
像一台高功率機械: 「專注、持續、目標清晰」🔩
雖然是獨處,
但所有細節我都能自定時程, 調整安排,不需要問過誰。
但一回到老家,就像科技樹退化一般:
變成「插著簡陋搖桿的舊機器」🕹️
還妄想用它處理重型任務。
就像曾經有台怪手,現在卻得拿湯匙鏟土。
(用這樣比喻,你就知道那個落差多大了)
🛠 不再逼自己硬撐擠出進度,而是換了思路:
👉 降低任務難度,把「高摩擦狀態」換成「低輸出但穩定前進」。
也就是:
✔️ 處理那些不需強力專注、卻能慢慢累積長尾效應的項目
✔️ 利用這些「輕任務」,來讓自己維持在「前進」的節奏裡
這段期間我不再追求「高效產出和推進作品進度」
而是:
📂 回頭整理之前的筆記系統
🛠 檢視過往製作流程,尋找習慣與卡點
✍️ 嘗試用文字梳理自己近期的想法
這大概就是我為何突然能連續寫些什麼...
(因為我真正想立刻做的,在老家一件都做不了 💥)
但至少:
「比起卡住不動,一點點的緩慢推進」
「或許才是契合當下情境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