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開始認真飲食控制,每晚下班後都會順路去一間便利商店買茶葉蛋。一開始,店員與我閒聊,我以為只是一般的寒暄沒有特別在意。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發現店員開始觀察我的購物習慣,甚至在某天我結帳時,問我在哪裡上班。這個問題讓我一愣,卻沒有多想。
回家後,我與伴侶聊起這件事,他認為我想多了,覺得店員可能只是無聊隨口問問。然而,接下來的幾天,店員的話題越來越深入,進一步詢問我其他私人資訊。
那一刻,我感到極度不舒服,甚至有點後悔去那間店買東西。
這讓我意識到,其實只要在人際互動中感受到絲毫不適,就應該認真看待,而不是勉強自己適應。想想覺得自己也真傻,不過就是買個東西,換別家店買就好,何必要讓自己有其他的情緒。
有毒關係的開始,忽略內心的不適
事實上,這種感受,不僅存在於陌生人之間,在親密關係中亦是如此。
許多時候,人們對於有毒關係的警覺性並不高,因為它們往往並非從明顯的傷害開始,而是從一點點的「勉強接受」導致。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比如,剛開始對方只是無心地開了個讓你不舒服的玩笑,你告訴自己「別想太多」,但之後這類玩笑變本加厲,甚至影響你的自尊心。
又或者,一開始對方會隨意翻看你的手機,你覺得這只是因為關心,但後來這種行為演變成控制與監視。
有毒關係的發展,就像是那位便利商店店員的行為——從普通的問候,慢慢地跨越界線,最後讓人感到反感。如果我們忽略最初的不適,等到問題變得嚴重時,離開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尊重自己的不適感——設立界線
如果當初我對店員的問題感到不自在,卻選擇無視,那麼未來他可能會問得更深入,甚至變成一種騷擾。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傾聽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界線。
✏️就我看來,當自己感到不適的時候,就應該試著問自己:
- 這個互動讓我感到自在嗎?
- 對方的言行是否跨越了我的界線?
- 如果我選擇遠離,是否會讓自己更安心?
我們應該學習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建議(當然我沒有怪伴侶,他可能真的認為是我想太多 XD),當我們學會在關係中保護自己,才會讓自己更有勇氣。
選擇遠離,而非妥協
無論是便利商店店員的過度關心,還是親密關係中的輕視與操控,當我們感到一絲不適時,就應該重視這個訊號。不要讓自己陷入「他可能沒惡意」「是不是我想太多」的自我懷疑中,而是應該相信自己的感受,選擇遠離不適的環境。
要知道,界線的建立,不是為了拒絕他人,而是為了保護自己。
勇敢劃下界線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溫柔的自我守護;學會聆聽內心的不安,尊重內心的聲音,這才是我認為人與人之間,最健康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