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服務產業投資研究(下):解析成長動能、技術演進與趨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2024 年是企業加速擁抱雲端的一年,雲端與資訊服務業 2024 前半年累計營收成長 9%,預計全年成長能朝 10~15% 邁進。然而,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哪些競爭力能使公司享有領先同業的成長呢?
raw-image

前言

前篇文章 介紹了雲端服務產業的上中下游,並且簡介了各家雲端與 MSP 廠商所處位置與獲利概況。從前篇我們可以得知,由於使用雲端服務對企業具有成本效益,成為全球企業不可逆趨勢。根據 Gartner 統計,2024 年全球終端用戶在公有雲服務的支出將同比增長 20.4%,達到 6,788 億美元。然而,隨著雲端服務市場持續成長,越來越多公司提供雲端服務,多家資服公司都自近年來取得 MSP 資格,例如精誠,亦或透過併購小規模的 MSPs 涉足雲端服務,例如台灣大與遠傳等。競爭加劇下,哪些競爭力能使公司隨著產業持續成長,甚至超越同業?此篇文章將從前篇文章關注的 MSPs 展開至雲端服務產業,深入分析雲端服務產業成長背後的因素,近年雲端服務趨勢,並在結尾提供投資該產業的建議。

成長驅動因素

法規:推動數位轉型政策與放寬企業上雲規範

2010 年,台灣通過「雲端運算產業發展方案」之推動,期望從供給、需求、治理三面向實現「邁向科技強國-藉雲端運算升級台灣成為資訊應用與技術先進國家」之發展願景。自那時起,台灣政府與企業開始推動雲端系統與基礎建設、發展雲端應用且研發雲端裝置產品。2016 年更提出 DIGI+ 計畫,延續過去的國家資通訊發展方案,透過建構有利數位創新之基礎環境,鞏固數位國家基磐配套措施,打造優質數位國家創新生態,以擴大我國數位經濟規模。現今的台灣已然成為數位化領先國家之一,據 2024 年的 IMD 世界數位競爭力評比,台灣數位競爭力名列全球第八,其中 18 項評比名列世界前三。

新冠疫情後進一步加速台灣企業的數位化進展,依據行政院「雲世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2021 年開始,對象主要鎖定製造業、資訊服務業、零售服務業、農漁產銷業、小微型企業等,並建立雲市集與企業主控台,以雲端世代為驅動主力,透過思維轉型、輔導與補助,協助以上業者運用數位工具進行轉型,為產業未來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自 110 年起,針對製造業數位化部分,已諮詢訪視超過 1,200 家業者,協助找出轉型問題;補助業者 20 萬點(元)購置雲端解決方案,包括營運流程、數位行銷、生產製造及資安等,以降低轉型門檻,迄今已有 830 家中小型製造業者選購並導入,約有 90% 企業持續使用。

除了推出鼓勵政策外,金管會也在去年正式修正「金融機構作業委託他人處理內部作業制度及程序辦法,大幅鬆綁金融三業委外上雲的限制,未來,銀行只需在委託重要的消費金融業務資訊系統到境外公有雲時,才需要事先申請核准。對於保險業者,只有在將涉及自然人客戶相關資料的重要業務資訊系統委託到境外時,才需要申請核准。放寬上雲限制後,金融業上雲比例預期將明顯成長,結合 AI 技術打造金融數位生態圈與應用場景。

技術發展:資安、AI、ESG 成為企業上雲新動機

隨著全球企業將資料轉移到雲端,資訊安全得到重視。近年來,資安事件的頻繁發生成為企業在上雲時最大的擔憂與阻礙;不過,隨著資安技術的進步,這也將成為企業轉移到雲端的主要推動力。此外,近年來興起的兩個熱門話題— 生成式 AI 和 ESG 也進一步加速企業上雲的進度。

  • 資安技術將成為雲端服務產業推進的首要關鍵。這點可從近年金管會積極推動上市櫃企業設置資安長中看出。據 TEJ TESG 最新評等資訊,企業設置資安長比例從去年五月的 8.35% 到現在已有 23.12%,資安顯然成為企業營運一大議題。另外,檢視 2024 年 CIO 大調查,在推動 2024 年台灣企業 IT 預算成長的關鍵商業需求中,第一名即是加強網路安全保護,高達 76.6%;而 IT 預算重點投資中也有高達 60.5% 的企業將投入資安專案。對於以高科技製造業為大宗的台灣來說,一旦資訊遭駭客侵入,將影響生產流程或技術外洩,對企業經營來說是不可忽視的威脅。在雲端環境中,資料安全不允許有任何漏洞,擁有與時俱進的資安技術與問題發生後的即時 SOP 是雲端服務商的競爭力所在。
近年來,企業更開始採納零信任架構,無論是用戶還是設備,每次嘗試訪問資源時都必須通過嚴格的身份驗證、授權和加密檢查。簡而言之,零信任架構強調「永不信任,始終驗證」的安全原則。
2024 CIO Insight 問卷調查結果 V2。資料來源:CIO Taiwan

2024 CIO Insight 問卷調查結果 V2。資料來源:CIO Taiwan

  • 其次,自去年 ChatGPT 崛起而引爆的生成式 AI 也是近期各家雲端巨頭的研發焦點。美國三大公有雲業者開始投入自家的 AI 訓練晶片與模型研發,也將 AI 功能整合至其雲端服務。例如亞馬遜的 AWS Bedrock 服務,旨在打造用戶可自由選擇不同語言模型的平台生態,鎖定想利用模型快速開發應用的企業;微軟有 Azure AI 服務,優勢在於與現有平台服務(如 Office、SQL)的高度整合性,專注為使用者開發應用;Google 則有 Vertex AI,其與 GCP 服務高度整合,且對於開發人員更友善,方便建立客製化的模型。各家 AI 晶片與模型比較如下圖:
Microsoft、Google、Amazon發展與解決方案。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ITIS 研究團隊(2023/06)

Microsoft、Google、Amazon發展與解決方案。資料來源:工研院產科國際所 ITIS 研究團隊(2023/06)

三大公有雲業者雲端 AI 比較。資料來源:公司官網、Vikas Kaushik、Superwise、自行整理

三大公有雲業者雲端 AI 比較。資料來源:公司官網、Vikas Kaushik、Superwise、自行整理

隨著各大企業的大型語言模型的開發平台推出,將成為企業開發多元應用或服務的一大動機。然而,當前仍存在 AI 幻覺與隱私保護等問題,加上生成式 AI 是快速演化的新技術,各家優勢仍未明確。

筆者認為,現階段沒有一家模型是完美的,企業更傾向於使用多種模型。以此邏輯,擁有多元選擇的 AWS Bedrock 看似更有優勢;而未來其他雲端 AI 平台也可能跟進此模式,容納多種模型。

  • 最後,隨著監管機構對企業 ESG 資訊揭露的重視,台灣企業開始面臨碳盤查的議題。企業必須與現有系統整合商合作,通過先進的資料架構、數據分析和 AI 機器學習技術,更精準地管理和分析數據,並將永續管理功能納入 ERP 系統,進行碳盤查和人權盡職調查等作業。例如,國際 ERP 大廠 SAP 推出了自己的 SAP Sustainability 解決方案,協助企業處理 ESG 報告、氣候行動、循環經濟及社會責任等問題。根據 2024 年 CIO Insight 調查,目前已經採用 ESG 相關管理系統的台灣企業僅有 4.5%,而高達 73.7% 的台灣企業尚未採用 ESG 相關的管理系統與工具。簡單來說,雲端服務商是否能提供 ESG 管理的服務將成為未來幾年企業選擇供應商的關鍵之一。
2024 CIO Insight 問卷調查結果 V2。資料來源:CIO Taiwan

2024 CIO Insight 問卷調查結果 V2。資料來源:CIO Taiwan

法規鬆綁與技術演進加速企業上雲

2023 年由於生成式 AI 的興起,國際雲端大廠加速雲端 AI 投資,也使企業上雲迎來另一波成長;然而,資安議題成為企業上雲最大疑慮,打造安全的雲端環境是雲端服務商的首要任務,要讓客戶放心,將更多數據放上雲端,才能有提供服務、創造價值的機會。同時,政府勢必會推出更完整的雲端安全及鼓勵上雲(包含企業 ESG 揭露)政策,驅動企業更加數位化。

雲端服務產業趨勢

雲端技術演進瞬息萬變,尤其近幾年語言模型技術的進步,促進更多技術創新。據 萬里雲 2023 年報告,台灣的雲端部署 (76%) 已超越非雲端部署,若雲端服務商僅專注在基礎上雲,勢必會面臨價格戰議題。原廠近年來也在精簡夥伴陣容,對服務價值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如果僅有單純的託管似乎已經不夠,如何整合技術與創造差異化、給出更多附加價值才能殺出血路。除了前述的技術外,企業對雲端環境的需求還形成以下幾個趨勢:

多雲管理平台

隨著企業 IT 走向雲端優先,企業開始根據各家雲端服務特性,將不同資料與應用部署在多個不同雲端環境,如 AWS、Azure 或 GCP,以降低單一供應商的風險,實現多雲環境,提高彈性及可用性。然而,對企業 IT 部門來說,整合不同的雲端環境也帶來資安隱憂與成本不易控制等痛點。因此,雲端服務(託管)商開始研發並提供多雲管理平台(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使企業採用多雲環境時,能同時實現帳務管理、成本追蹤與控管等。據前份萬里雲報告,各產業平均採用超過 2 間公有雲廠商,全產業未來兩年內增加雲端投資的項目第一名即是「多雲管理平台」 (31 %)。

而多雲管理平台不僅是不同雲端供應商,更包含混合雲(公有雲+私有雲)的整合,尤其對於那些擁有敏感數據的企業,如金融業與醫療業,混合雲架構在增加敏捷性和可擴展性同時,也能確保安全性與合規性。

生成式 AI 與產業雲平台

此外,隨著各家雲端大廠都在積極佈局大型 AI 模型,企業可以借助大廠的技術與算力來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據 iThome 2024 CIO大調查,今年超過四成資安長,被賦予了用 AI 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目標,即便當今準備度仍不足,今年起已有許多企業與政府機構開始導入如 ChatGPT 的生成式 AI。未來幾年隨著 IT 部門對於生成式 AI 的熟悉度上升,以及投入 AI 應用或模型的研發成果顯現,可期盼有更多 GenAI 產業雲(平台)出現。在此趨勢下,雲端服務供應商若能整合運算資源、獨立軟體以及系統整合商的支持,將會是這波垂直整合產業雲趨勢下的受益者。

各產業在 GAI 技術架構的準備度。資料來源:iThome 2024 CIO大調查

各產業在 GAI 技術架構的準備度。資料來源:iThome 2024 CIO大調查

產業雲案例:微軟醫療雲。資料來源:微軟新聞中心

產業雲案例:微軟醫療雲。資料來源:微軟新聞中心

2024 年哪些產業雲端預算成長最高?

筆者另外整理了 2024 年 iThome CIO 調查中,各產業 IT 預算的規模與成長率,如下圖所示:

2024 iThome CIO 調查_ IT 支出各產業規模與成長率。資料來源:iThome

2024 iThome CIO 調查_ IT 支出各產業規模與成長率。資料來源:iThome

從上可知,2023 年生成式 AI 又替各產業 IT 支出帶來了新的成長力道。其中又以金融業成長最為顯著,反映了金融上雲法規鬆綁的推動;公部門(醫療業 + 政府/學校)也有著相對去年更高的成長率,反映了法規鬆綁與相關部門推動上雲的效應。值得關注的是,這份報告提及了在數位轉型投資上,除了服務業外,其他產業皆呈現負增長;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對雲端與資安領域上的預算,而對於數位轉型較成熟的產業(如金融業),則已經開始投入在 AI 機器學習領域。

結論

綜上所述,2024 年無疑是企業加速擁抱雲端的一年,且此趨勢現在正在加速。前文 提及涉及 MSPs 業務公司截至今年上半年總營收成長 9%,下半年為雲端與資訊服務業專案驗收旺季,預計 2024 全年成長能朝 10~15% 邁進。如下表,多家公司營收迎來雙位數增長,例如純雲端服務的伊雲谷、國內最大資服廠精誠、代理商零壹等等。

2024 年雲端服務暨資訊服務公司上半年累計營收。資料來源:TEJ 資料庫、自行整理

2024 年雲端服務暨資訊服務公司上半年累計營收。資料來源:TEJ 資料庫、自行整理

不過,也可以觀察出在企業上雲加速下,仍有幾家廠商營收呈現衰退,如遠傳子公司博弘、華經、資通等,就如前文所述,並非所有提供雲端服務的公司都能雨露均霑,競爭加劇下勢必有某些公司減少市佔。呼應開頭,如何判斷各家企業的競爭力呢?除了前文所述的推陳出新的效率、客製化能力外,這篇文章提供了各項技術演進與趨勢,包含生成式 AI、資安、多雲整合等等,讀者可至各企業年報觀察是否有相關服務以及在該服務的領先地位;另外,公司客戶的產業分布也是一大重點。產業雲趨勢下,企業在選擇雲端時會考慮供應商服務是否貼切產業需求,此點可檢視過往公司客戶案例來得知雲端服務廠對此產業的服務經驗。

潛在挑戰:人才供給不足

最後補充說明,台灣的雲端服務產業目前面臨嚴重的人才供給不足議題,據國發會產業人力供需網統計,人工智慧應用服務產業與資安產業中,分別有高達 60.4% 與 58.2% 的廠商表示人才供給不足。雲端服務企業傾向從同業中攬才,這造成新創與中小企業生存不易,大企業併購小企業的情形增多,形成大者恆大的局面;而對規模大的企業來說,是風險,也是機會。

謝謝各位讀者的閱讀,此篇產業研究介紹至此,因為我還是個新手,篇幅稍長還請各位見諒。下篇文章我將撰寫伊雲谷(6689.TW)的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持續追蹤!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或是有任何建議,都非常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也請幫我按讚及分享出去給更多人看見!
「James の 投研レポート」裡會有我撰寫的投資研究報告,主題著重於金融、總體經濟、產業和個股投資分析。希望能把我的研究心得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人看到,嘿嘿!如果你也對這些主題感興趣,歡迎一起來討論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文章將探討臺灣雲端服務產業上中下游關係,包括相關產業定義、雲端運算產業、基礎設施、平臺(PAAS)和軟體(SAAS)、雲端託管 MSP 對雲端服務產業鏈的影響等。並且分析雲端服務產業價值鏈,哪些公司掌握利潤咽喉,又有哪些台灣公司在產業中?
本篇文章將探討臺灣雲端服務產業上中下游關係,包括相關產業定義、雲端運算產業、基礎設施、平臺(PAAS)和軟體(SAAS)、雲端託管 MSP 對雲端服務產業鏈的影響等。並且分析雲端服務產業價值鏈,哪些公司掌握利潤咽喉,又有哪些台灣公司在產業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鴻海(2317)雲端網路部門預估將成為最大營收貢獻產品,佔整體營收比重45%到50%,超越消費智能產品部門。此趨勢預期將帶來鴻海整年毛利率提升,營利能力大幅增加。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台灣股票電子產業2024年5月份最新營收概況,本內除了相關個股營收概況外,更包含了個不同產業整理分析,同時整理過去可轉債競拍相關個股之整理分析,文章中還提供了excel檔案給有興趣自行研究的投資人。
Thumbnail
根據 Yole 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全球 2021 年光纖通訊收發模組營收在資料 中心應用為 59 億美元,而電信市場應用為 43 億美元,合計產值約為 102 億美元,預估 2027 年總產值將可達 247 億美元。
在當今數位時代,「雲端平台」已成為科技領域的一個熱詞。那麼,雲端平台究竟是什麼?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重要的主題。 雲端平台的定義 雲端平台,是指通過互聯網提供各種計算資源和服務的基礎設施。這些資源包括伺服器、儲存空間、數據庫、網絡和軟體應用等。用戶可以根據
Thumbnail
近年來,電子商務業務成長亮眼。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電子商務全球零售銷售額 2021 年佔近 19%,預計到 2026 年會成長至 25%。隨著如此發展趨勢,可以開始思索與自己興趣與專長相符,並且可以發展線上業務的創業點子,為斜槓或第二春做準備。
Thumbnail
#趨勢調查 #網路趨勢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近日發布2023年的網路使用的調查報告,針對幾個結果來分享
Thumbnail
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數位行銷領域將進入更具挑戰性和刺激的一年。在這個迅速發展的數位環境中,我們將共同挑戰極限,探索新興行銷模式和突破創新科技技術,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現在,迎接嶄新的 2024 年,TenMax 整理了三項數位廣告與行銷關鍵預測趨勢,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企業導入雲端技術的原因,包括:提高效能、節省成本、提升靈活性、強化資訊安全等,規模化的集中管理也與ESG永續議題接壤,減少了維護機房的耗能和碳排放量。 雲端技術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靈活、安全且可擴充的IT基礎架構,分工的規模化經營也同時提升了管理及資源使用效率。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鴻海(2317)雲端網路部門預估將成為最大營收貢獻產品,佔整體營收比重45%到50%,超越消費智能產品部門。此趨勢預期將帶來鴻海整年毛利率提升,營利能力大幅增加。
Thumbnail
本文整理了台灣股票電子產業2024年5月份最新營收概況,本內除了相關個股營收概況外,更包含了個不同產業整理分析,同時整理過去可轉債競拍相關個股之整理分析,文章中還提供了excel檔案給有興趣自行研究的投資人。
Thumbnail
根據 Yole 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全球 2021 年光纖通訊收發模組營收在資料 中心應用為 59 億美元,而電信市場應用為 43 億美元,合計產值約為 102 億美元,預估 2027 年總產值將可達 247 億美元。
在當今數位時代,「雲端平台」已成為科技領域的一個熱詞。那麼,雲端平台究竟是什麼?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重要的主題。 雲端平台的定義 雲端平台,是指通過互聯網提供各種計算資源和服務的基礎設施。這些資源包括伺服器、儲存空間、數據庫、網絡和軟體應用等。用戶可以根據
Thumbnail
近年來,電子商務業務成長亮眼。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電子商務全球零售銷售額 2021 年佔近 19%,預計到 2026 年會成長至 25%。隨著如此發展趨勢,可以開始思索與自己興趣與專長相符,並且可以發展線上業務的創業點子,為斜槓或第二春做準備。
Thumbnail
#趨勢調查 #網路趨勢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近日發布2023年的網路使用的調查報告,針對幾個結果來分享
Thumbnail
隨著新的一年的到來,數位行銷領域將進入更具挑戰性和刺激的一年。在這個迅速發展的數位環境中,我們將共同挑戰極限,探索新興行銷模式和突破創新科技技術,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現在,迎接嶄新的 2024 年,TenMax 整理了三項數位廣告與行銷關鍵預測趨勢,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企業導入雲端技術的原因,包括:提高效能、節省成本、提升靈活性、強化資訊安全等,規模化的集中管理也與ESG永續議題接壤,減少了維護機房的耗能和碳排放量。 雲端技術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靈活、安全且可擴充的IT基礎架構,分工的規模化經營也同時提升了管理及資源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