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導演組畢業的,畢業製作是2009年在戲劇系T305的《Tape》(該劇本曾拍過電影《甜蜜的強暴我》,2001年由伊森霍克與鄔瑪舒曼出演),再來就是2012年曾經在口袋咖啡時做的《廁所在哪裡》,然後去了澳洲打工、進入莎妹做行政,心理上感覺好一段時間沒有做導演作品了。
因為這樣手癢的關係,於是就跟玩勮工廠提案,自己寫了一個劇本想自編自導,就是標題的《密室遊戲ー一對亞洲前夫妻》。

當時的主視覺
玩勮工廠《密室遊戲-一對亞洲前夫妻》
2017.4.14-16牯嶺街小劇場、2018.11.11-12桃園光影文化館演藝廳
編導:楊帛翰
2017演員:楊宣哲、王渝婷
2018演員:楊宣哲、曹瑜
製作人︱魏匡正、舞台設計︱鄭烜勛、燈光設計︱賴科竹、服裝設計︱張義宗、音樂統籌︱柯智豪、聲響設計︱鄭琬儒、音樂設計︱許智敏、影像設計︱徐懷士、平面設計︱王俐心、舞台監督︱王瓈萱、劇照︱陳澤嘉
製作的起源及拘束器
會有這個作品的起源,是想在劇場做很類型的戲,例如文藝片、動作片、驚悚片、鬼片、喜劇片等等,這其中文藝跟喜劇在劇場都很常見,動作片在沒有特效的情況下很難(但也不是做不到,有團隊在嘗試),鬼片有想過但我也是滿怕鬼的,因此最後就選定了驚悚這個類型,也因為這樣的類型,試著拍了一支宣傳影片。再來是考慮到這算是我自己面對市場的第一個導演作品,沒有基礎的觀眾信任,相對熟悉的補助體系也是熟悉我做為行政人員而非創作者(補助體系雖然有很多實際參與者想改進的地方,但意識形態並不是藝文創作者被選擇與否的原因,計畫寫得好不好才是)。也就是說我是一個老新人,是因為都沒人找我做演出,所以我要自己開案花錢撩下去做一次演出讓人知道我可以當編導,開了個頭可能才會有後續。
在這個限制下,最直接的就是我的總預算不能太高,所以選擇小小的牯嶺街,演員從頭到尾也只有兩人,編導是我自己,當然也不會有助理。印象中整個劇組在進場時大概就是十個人左右吧,相當節制的規模。
最後印象中是有拿到國藝會的演出補助,再加上票房收入,自己有小賠了一點,把這個演出做完。直到隔年參與了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後,才讓整體製作打平。隔了幾年,甚至跟音樂設計柯智豪一起錄了這個演出的廣播劇版本,不知道現在還能不能找到。
類型片的創作
由於有預算的限制,這個演出形式是像《奪魂鋸》第一集那樣,集中在一個場景。在這次的製作中,我想嘗試做很寫實的場景,想讓觀眾有種透過暗網看著虐殺畫面的感覺(後來在鐵玫瑰藝術節時有加了黑紗跟跑留言),那時同時也想試試看很寫實的場景,對於觀眾來說是否更有代入感。

鐵玫瑰的舞台比較寬,想做出角色在魚缸裡的感覺
由於有虐殺的段落,也跟舞台及服裝設計討論了該怎麼處理一些機關,例如關燈後的紫光燈、演員現場撕下的指甲、傷口裡挖出的鑰匙、吃大便等等。由於是在很小的劇場,想像中應該會有一些讓觀眾不忍直視的效果,當然不可能讓演員真的受傷,所以角色的反應就要靠演員的表演了。
但當時在想這些內容時,我自己也是玩得滿開心的就是。
再來是以一對前夫妻為副標,有被觀眾吐嘈太翻譯腔,我自己也這麼覺得,但時至今日,要同時敘述一對離婚的夫妻又想儘可能減少字數,我不太確定還有什麼詞可以用。而既然是用一個密室逃脫的故事模型,那釐清現況→尋找線索逃出去的這個模式肯定是得用的,線索中將參照角色的生命故事也是必要的,接著我讓其中一位失憶來引出兩個角色的背景,然後就…順著故事發展了。

我問chatgpt,他這樣回答我
雖然我自己滿喜歡這個故事,但對太過熟悉所以有點難判斷,不知道是否有機會在這裡遇到當時的觀眾給我一點還記得的回饋,都快十年了還記得的東西應該是最印象深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