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明不該說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作者:十五姨|首次發佈:2009.07.02

專欄分類:十五姨講古

原文出處:PChome 部落格


基隆觀音與勸善工頭的家族故事

到過基隆的人都知道,基隆的地標是基隆山頂上有尊白衣大士,祂俯視著整個基隆港,庇護整個港口的平安。

爺爺是日據時代造船廠的工頭,直接帶著一班工人接受日本技師的差遣,負責焊接的工人們就屬他階級最大了。他是位認命良善的臺籍工人,經常於晚飯後說著勸善的故事給這些勤奮的工人聽,藉以化解工人們內心裡……那一股階級不公、待遇不平的心結。

據說那個時候基隆山的觀世堂,就很靈感了,各階級的善男信女都會專程虔誠地上山來祈求觀音菩薩。


實習神明的廟祝

爺爺說……以前基隆山有位廟祝(廟公)年紀很大了,在佛堂給菩薩燒香、換敬茶、服侍好久了;經常都會告訴信徒:「菩薩回來了,趕快給菩薩請安!」或是「菩薩生氣了……你不老實……」之類的話語,大家都認為他「老番癲」了,一點也不在意他所說的話。

然而,有一天他病了,昏迷幾天沒有起床,醒了之後他告訴爺爺,菩薩說:

「他善良有餘,一生虔誠敬奉祂,答應在他有生之年最後幾天讓他實習當神;如果通過考驗,他以後將轉任為福德正神。但是這件『當神』的事,

第一、無論如何不能轉告人家知道;

第二、當神時千萬不能說話,絕對要遵從。」


無聲的見證者

就這樣……他隔天一早就發現自己變成了神,坐在供桌上受人膜拜。奇怪的事是,當人們拿香口中喃喃禱語,他都聽得很清楚;但他也完全遵守菩薩的交代,不管聽到是什麼,他都沒敢出聲、沒有做答。就這樣平安無事的日子過了三天……。

這日剛好是逢月初一,來了一位港口商人帶了夫人一起來拜觀音,大方地自口袋拿出一疊紙鈔,抽出當時五元日幣(常人可以過個年)投進油香錢。

因為急急忙忙的,剩餘的錢沒放好進入口袋,直接溜掉到神桌下去了!

當神的廟公一看,想要喊:「錢掉了~」

猛然想起神明交代不能說話、不可說話,就強忍住。


誤會的開端

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對父子,給菩薩上香:「神明啊~日子過得好苦啊!……我娘親氣喘發作了,沒錢買貴得要命的日本藥,眼看要死了……今天是把兒子押賣了五年去當奴才,換藥給母親治病呢!祈求菩薩幫忙,讓他此去乖乖做事,好好待完年限,平安回來哪!」

兩父子邊拜邊哭……給菩薩上香完跟著叩首,這跪著叩頭準準地瞧見了桌下的鈔票,撿到了錢,抬頭看了看四周無人──這不是菩薩顯靈是什麼啊?!分明是菩薩保佑喔~拜了又拜、叩首謝恩去了……。

這廟公當神看在眼裡一清二楚,但是不能說話啊!


出言救人,卻毀了圓滿

接著……一位窮困的漁夫走進廟裡低頭點香拜拜。這會兒看見港口商人急沖沖進來,四處找不到錢,急著揪住這廟裡面唯一的討海人──漁夫,嚷嚷可疑,要他交出錢來。

漁夫當然莫名其妙,兩人糾纏吵了起來。這時候陸續的香客也都看到這一幕,港口商人說:「我來拜拜,兩百元錢掉了……準是他撿走了。」

漁夫漲紅了臉講:「胡說!這是我老婆剛跟人家湊借的兩百元,給我買艘舊船捕小卷去,我是來給觀音菩薩求出海去求豐收的!」

這口袋巧的同樣兩百元,讓這窮苦的漁夫百口莫辯,每個人都用懷疑的眼神打量他。他發誓希望菩薩顯靈還他清白,而港口商人更是一口咬定,錢必定是漁夫他拿的沒錯。

這時,眼見商人強押說要報官,這「廟公當神」急得不得了!要知道日據時代報官是很嚴重的事情!看著可憐的討海人被冤枉被汙辱,一時間正義感控制不住,大叫:

「別報官,我都看見了,是一對父子撿走了,這位漁夫是冤枉的!」

煞那間,大家安靜下來,因為廟公何時躺在桌下睡覺?沒人發現?

但是,廟公既然這樣說……商人也就放了漁夫,這窮困的漁夫十分感謝廟公見義勇為,也認為菩薩神明靈感呢!讓廟公看見……不然就慘了。


沉默的考驗與結果

廟公繼續跟爺爺說:「你知道嗎?菩薩說我考驗沒通過呢!因為……港口商人為富不仁,丟了錢……正好可以幫助那對孝順的父子;又那位窮困的漁夫雖然被誣賴、受了冤枉,卻是消災了業障;因為報官後會被毒打一頓並拘留二十九天,剛好可以躲過颱風天的船難。

如今,就因為你這「當神」的多嘴,雖然講的是事實,但使得一切不圓滿呢!」

廟公告訴爺爺:神就是高深莫測啊!『人』有限的智慧哪會想得到『神』那無限的邏輯與做法呢?!

當「神」,真的都不應該說話;人,更不應該誤會神。

木頭歐……都不說話!

其實,善惡到頭終有報啊~慎戒!慎戒!



🌓 彡彡解析|神的沈默,超越人間正義


之一、不說話,是另一種慈悲

神的沉默,並非冷漠,反是一種大智慧。

在人們眼中,或許是放任、是旁觀;但在神眼中,卻是深慈的等待、圓融的安排。

若神提早開口,或可換來一時公平,卻斷了劫中轉福之契機。

正如淨空法師所言:「果報通三世。」

我們所見的苦,多是過去造作成熟之果,源自我們自己播下的「因」。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道盡佛菩薩與凡夫區別。

神尊重因果,故而選擇不語;

人畏果求快,卻常錯斷因緣。


之二、你看見的對錯,不一定是真實

廟祝出於正義說出實情,卻因此破壞了神的安排──

人以是非論事,神以因果觀心。

人間正義,多半是即刻的辯白與懲罰;神之正義,卻是穿越時間的調伏與安排。

真正的慈悲,不總是立刻回應、當下解難,卻在對錯之間,默默承擔,靜待安排。

現今社會充斥著「教人說話」技巧的書籍,

但我們真正該學的,並不是「會說話」,而是「懂得不說話」──

安忍果報,深觀因緣;
不急不躁,行其道、調其心。


之三、福禍無門,善惡如影隨形

人們常問:「我命怎麼這麼苦?」

若以為禍福來自神明喜惡,或命運的隨機安排,便容易產生迷信與怨懟。

然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生酬業」,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酬報,是因緣所牽,是業力所感。並不是自己能來,也非神佛所召,而是「業」帶你前來。

《太上感應篇》亦言: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由此可知,過去的善惡,我們無法更改,但現在的念頭與行動,正編織著未來與命運。

《了凡四訓》教我們:「命能改、運可轉。」

世人求問命運,佛子知「命」可由願力轉化,以定慧運行。

不是神救了你,而是你從一念開始,改寫自己的命運。

我們不是「命的奴隸」,而是「因的主人」。

懂得這點,修行才真正開始。


之四、供佛非供香,而是供養己心清淨

《無量壽經》云:
「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

真正的供佛,不在形式上的點香、禮拜,而在於清淨自心──

香,為表法;燃起的,是我們的戒、定、慧。

如淨空法師所言:「真正的供養,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是在日常中持戒、布施、忍辱、讚歎與尊重眾生。

而「常出無盡之寶」之手,亦非施財,而是施德──

是肯為人先的胸懷,是長養利他之願的心志。

身口常出妙香,正是行普賢十願的體現。

修行者之香,不在壇堂之上,而在念念不忘慈悲的初心。



📜 後記|為自己轉命,更為眾生續命


神不說話,不是因為祂不知道;

而是祂知道太多,反而選擇靜默──

祂知道,報官雖可還清白,卻阻斷劫數轉化;

祂知道,富者失財、貧者得助,是各自因緣;

祂更知道,一切福禍,皆由眾生自招。

不是神明要懲罰誰,也非上天偏心誰。

是我們自己,用無數念頭與行為,鋪就命運之路。

若說《太上感應篇》教我們「懼果」,
《了凡四訓》教我們「改命」,
那麼《無量壽經》則引領我們「立願」。

三者合一,方為現代人修行最完整的導航圖。


有時候,我們渴望神明開口為我們解決難題;

卻不知祂的緘默,正引導我們從「因」著手,轉變命運的根本。

修行的本質,從來不是求神護佑。

不是只求命運「好一點」,

而是願為眾生多走一段路。

不再問神明「為何不說話」?

願我們──


從每一個當下起修,
成為自己命運真正的主宰!!

By. 3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 彡彡の夢と記憶 🪐💫
15會員
31內容數
歡迎來到🌙✨ 彡彡の夢と記憶 🪐💫 miao-dream,源自「妙夢」,亦是心靈與潛意識交會的所在。每一夜夢境,都是一扇通往內在世界之門。 「靈魂正在做夢,而你,既是夢中人,也是做夢人。」 在此,夢不僅是記憶殘影,更是訊息之密語、前世之回聲、輪迴之映照。 ——夢入彡彡,從此啟程。
2025/04/07
💰🔸 當宗教成為產業,誰還記得初心? 👉 點擊閱讀,揭開袈裟下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4/07
💰🔸 當宗教成為產業,誰還記得初心? 👉 點擊閱讀,揭開袈裟下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4/05
🌫️🔸 湖心孤廟,誰在低聲唸經? 明知無過,他為何選擇留下……
Thumbnail
2025/04/05
🌫️🔸 湖心孤廟,誰在低聲唸經? 明知無過,他為何選擇留下……
Thumbnail
2025/04/04
🌿🐾 椅下藏寶,魂中執念── 祂,為何守著一張椅子不放?
Thumbnail
2025/04/04
🌿🐾 椅下藏寶,魂中執念── 祂,為何守著一張椅子不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佛慈悲憐 何致於斯 天諦不揭 兆民萬惑 惡人不報 天理何期 蒼生苦 神佛也苦 學庸95.11.09/12:37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阿字觀 一念相應際 光明顯自心 頓嚴身口意 泯絕去來今 字是無生曲 聲傳劫外音 法門元不二 總攝佛蓮金
Thumbnail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履,口說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圓成。
Thumbnail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履,口說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圓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