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處於25歲以前,那或許會煩惱「喜歡」的感覺,但如果已經邁入30後,且考慮結婚階段,還在思考這個問題,可能真的需要認真檢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好準備進入婚姻⋯
最近常常跟閨蜜聊到婚姻與愛的各種,不外乎圍繞以下話題:
「我們真的能走下去嗎?」
「我覺得我對他(她)沒有喜歡的感覺」
「在這邊我覺得找不到好的人」
因為覺得聊天過程就這樣流逝實在太可惜,所以決定用客觀的角度,從心理學的立場來探討這些議題。
本篇主要以 Fromm 的著作《愛的藝術》中的觀點來分析「愛」與「喜歡」的不同,也從這兩點出發來探討婚姻的本質。
首先,「喜歡」跟「愛」可以從以下四大分類來思考其差異性,看看自己是否有所混淆:
Fromm 強調,真正的愛不是尋求被愛,而是學會去愛、去給予。
綜合上述的比較來看,「喜歡」不見得能走到「愛」,但如果雙方先建立起愛的基礎,當中一定能慢慢出現「喜歡」。
這邊要澄清一下,兩人互相喜歡當然也能去結婚,這是個人自由。只是婚後有更多隨之而來的「愛」的挑戰,不可能沒有,除非你刻意忽略或是壓抑。那~何不先建立起「愛」的基礎再進入婚姻呢?
因此,當我們說「我喜歡你」時,多半的隱藏語句是在說:「你帶給我快樂」;
但當我們說「我愛你」時,則是表示:「我願意照顧你、認識你、承擔你的脆弱並陪你成長」。
我也聽過,有人說最適合結婚的對象,是「願意輸給你」的那個人。
不是真的能力不足的輸,是因為彼此都想退一步,代表能有空間一起前進、成長。
Fromm對「愛的本質」與「人如何學會愛」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到:
「談戀愛」偏向感覺層面、吸引力的開始; 而「婚姻」則需要轉化為真正的「愛」—也就是 Fromm 所說的愛的四大元素: 需要理解、責任、關懷與尊重的成熟愛。
然而,戀愛初期很容易投射出我們心中的理想形象,而不是認識真正的對方。
在這階段,我們經常是「感覺自己被理解了」,但其實只是因為雙方都渴望連結與融合。
戀愛的核心是「我感受到被愛」,而不是「我去愛」。
婚姻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要求的是「給予愛」而不是「期待被愛」。
這是一個從感覺的高峰,進入關係的實踐與修煉。
所以也常見,很多最後結婚的對象,不是愛情長跑5年10年的,
而是分手後下一個半年內閃婚的。
因為戀愛的感覺~已經在前面的高峰期用完了。(空!)
聽過有朋友說:「我找不到適婚對象,是因為教會太封閉/圈子太小/制度太保守」。
確實~可能有部分環境因素的影響,
還有,大部分的信仰團體都是女生多、男生少的組成比例。
這跟男女本質、信仰教會環境等都有點相關,之後有機會再來寫。
但若把問題全然歸咎外部環境,
往往也可能反映出-「不願面對自我內在狀態的投射。」
這就像 Fromm 所說的:「人傾向逃避愛的責任,而將問題投射到外部條件上。」
最常見的思考誤區如下:
多數人追求愛,是因為感覺孤單、空虛、不完整,
很多人想尋找的其實不是「我可以去愛誰」,而是「誰可以來填補我」。
所以也可以思考看看,可能你心中真正的渴望不是「建立愛的關係」,而是:
「有沒有人能讓我不再孤單?」、「有沒有人能證明我是值得被愛的?」
這種渴望本身沒有對錯,但若缺乏愛的成熟能力,即使進入婚姻,也會因無法付出愛、承擔責任而受傷。
婚姻還有一個難處在於:「我真的準備好365天、24Hrs去愛一個不完美的人嗎?」
不論哪種團體,有人之處就有不完美,都有需要反思與改進的地方。
但書中有一個很棒的觀念是:
「環境雖然重要,但你不能把愛的能力外包出去。」
「你能否愛,與你怎麼活、怎麼思考、怎麼面對自己,更息息相關。」
所以你也可以這樣思考看看...
📌 也許 神現在不是還沒把那個人帶到你面前,而是在等你成為那個能夠愛的人。
我認為,婚姻是一門選修課,選擇修哪間學校的、哪一位教授的,結果都不一樣。
有可能選修後分數很低,也可能被當需要重修(重修也不見得只有一次^^),
可能因為過去有哪一科先修沒修好所以被擋修,可能低分飛過,也可能獲得A++的成績!
無論做什麼選擇,既然選了這門課,就~好好修吧!
下一篇想來寫「從榮格心理學淺談男女對婚姻的渴望以及合作方式」
祝福身邊的好閨蜜都能找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