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真的懷疑 FB 是不是住在我腦子裡。
前幾天,我才在跟朋友聊天說「最近睡不好,想換個床墊」,我連搜尋都還沒開始,結果當天晚上滑 FB,一整排廣告:乳膠床墊、記憶床墊、折疊床墊、床墊評比Top10、你知道我有多驚嗎?
我沒搜尋、沒傳訊息、甚至沒在 FB 上講過這件事。那它到底是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的?不用偷聽,它就能知道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都是:「它一定在偷聽我講話!」但其實現在有非常多研究、調查甚至科技記者實測都指出:
大多數情況下,FB 沒有在背景錄你講的每一句話。
要偷聽其實技術上不是問題,但法律風險太大,儲存成本也超高,FB 沒必要也沒膽子真的這樣做(至少目前沒有證據)。
那它怎麼會知道你最近想買什麼、想幹嘛、心情大概怎樣?答案比較無聊,也比較現實:
因為你早就默默留下了很多線索。
它不是聽你說話,而是看你在幹嘛
比起偷聽,FB 更擅長「觀察」。
你點了什麼、滑了什麼、停在哪張圖前面多停了幾秒、看過哪篇貼文但沒按讚、甚至你在哪個地點待多久……這些它全都記得。
你可能沒說過你想換床墊,但最近:
- 你滑過幾張裝潢照
- 點過朋友的家居分享
- 看了一篇講失眠的小短文
- 半夜兩點在網路上閒晃
FB 就會想:這個人最近好像對「睡不好」這件事有點感覺,然後它就動作了。
它也觀察「你跟誰很常互動」
有時候我們會說「我真的沒搜尋過啊,怎麼跳出來了?」
可能是因為你的朋友有搜尋。你們常互動、聊天、留言、互相點開彼此限動,那演算法就會假設:
你們可能有相似的興趣。
你可能也會對這類東西感興趣。
像我有次跟朋友討論她想去露營,我只聽她說而已,自己完全沒查資料。結果不到一小時,我就看到帳篷、野營燈、折疊桌椅的廣告輪番上場。
我當時還覺得可怕,後來才知道,其實我那天有點進她發的限動,滑了幾次「山林景點推薦」,系統早就記下來了。
FB不是偷聽,是太會算
這就是所謂的「行為預測」。
FB 背後的 AI 系統不是在等你說話,它在等你「露出一點點線索」,然後用超快的速度跑模型、比對你跟其他用戶的行為,推論出你下一步可能會幹嘛。

你只要做出一點「前兆」,它就可以開始推東西給你。
你點了兩次珍奶?它推你鈣片。
你點開幾篇理財文?它推你保險。
你半夜看了減肥教學?它推你低卡團購。
你看了幾則喜帖貼文?它推你婚紗攝影+結婚禮車+月子中心。
你以為你什麼都沒做,事實上你早就「被預測」了。
那些麥克風權限,到底在幹嘛?
很多人會說:「可是我有開 FB 的麥克風授權欸?」
是的,App 的確會要求麥克風權限,
但主要是用來錄限時動態、拍影片、語音留言。
不是「背景偷偷錄音用的」。
你可以放心一點,FB 應該沒在聽你講話,
但它絕對有在「聽你滑過的每個畫面」。
我們被偷聽了嗎?沒有。
我們被看光了嗎?有一點。
說到底,FB 不需要偷聽,因為我們在它面前本來就沒什麼秘密。
我們每天用手機、滑社群、看廣告,留下大量的行為軌跡。
這些資料,加上機器學習模型的分析與預測,
早就能拼出一個「你可能會想要什麼」的立體人設圖。
而你要什麼,它大概八九不離十。
結論:不是偷聽,是超級觀察
所以我現在比較不會懷疑 FB 真的偷聽我講話,但我反而更佩服它的「觀察力」。
就像一個很安靜、但眼神犀利的朋友,
你只皺個眉、撐一下腰,他就說:
「你是不是又睡不好?我這邊剛好有張床墊想推薦你。」
也許有點 creepy,
但老實說,很多時候它還真的推得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