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負超過智力,才是問題的根源。」
這不是哪位經濟學家的理論,而是馬斯克對川普首席關稅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的犀利評論。這位全球首富之一,語帶不滿地在社群平台上開砲,對象是曾強力推動川普關稅政策的靈魂人物。
而導火線,就是川普最新一輪的「對等關稅」攻勢。
資產一夕蒸發超過 1 兆台幣,科技巨頭的怒吼不是沒有原因
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馬斯克的個人淨資產在川普宣布關稅政策後的短短兩天內,縮水了309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這不只是個人損失,更反映出:高科技產業是此輪貿易政策最大的受災戶之一。
特斯拉是全球供應鏈的縮影,零組件遍布世界各地,即使努力「在地化」,依舊無法完全擺脫全球化的結構限制。當關稅成為貿易的常態,「科技產業的效率模型」也將全面變調。
哈佛博士的理論對上企業家的現實憤怒
納瓦羅主張「關稅終將獲利」,但馬斯克的回應卻一針見血:「他根本沒創造過任何像樣的東西(He ain’t built shit)」。
這場對話不只是兩個人的意氣之爭,更代表著政策圈與實業界的本質矛盾:當決策者沒有實際參與產業創造,就可能低估政策對營運現場的連鎖效應。
正如馬斯克所轉貼的那句名言:「在美國歷史上的每一次災難中,似乎總有一位來自哈佛的人在場。」他或許不是單純反對學術出身的顧問,而是對官僚式理論治國的質疑與警告。
馬斯克與川普:分裂與合作的雙面劇場
諷刺的是,儘管馬斯克猛烈批評納瓦羅與關稅政策,他仍與川普政府保持互動,甚至稱讚其邊境政策「富有成效」,並在「政府效率部」工作。這讓人不禁思考:
馬斯克是反抗者,還是現實的戰略合作人?
他一方面發洩政策不滿,一方面又積極維繫對政府的影響力。這正是當代企業家面對不確定政治風險時的「生存語言」:能批評,也能接近,兩手策略,靈活轉身。
當關稅成為政治語言,企業怎麼發聲才有用?
馬斯克的發言引發熱議,不只是因為他有錢有影響力,更因為他說出了許多企業心中的話:我們不是反對公平,而是反對犧牲效率來換取政治籌碼。
在貿易與科技競爭愈加激烈的年代,企業需要的,不只是愛國訴求,更是可預期、具邏輯的政策支持。而當政策制定者將關稅視為萬用藥方,卻忽略這帖藥對產業造成的副作用,最終可能連「國力」本身都將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