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跟 Google 有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怎麼搭配才最有效?

ChatGPT 跟 Google 有什麼不一樣?怎麼選擇、怎麼搭配才最有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

  • 明明用 GPT 問了一題,結果它給了一堆「看起來像真的」的錯誤資訊?
  • 想用 Google 查資料,但一堆廣告、點進去還要繞好幾頁才找到答案?

這時候你心裡一定想問:「我到底該用誰?」


GPT vs Google,根本差在哪?

比喻一下:

🧠 ChatGPT 就像一個懂很多事、很會聊天的顧問

🧰 Google 就像一個司機,把你載去有資訊的網站

GPT 適合什麼時候用?

✅ 想快速整理重點、統整內容

→ 例如:「幫我整理 ChatGPT 和 Google 的差異」

✅ 想要產出內容或靈感發想

→ 例如:「幫我寫一篇主打戀愛心理學的爆文」

✅ 想模擬討論、練習面試、對話模擬

→ 例如:「幫我模擬一下我在面試時會被問什麼?」

✅ 想釐清概念、白話解釋

→ 例如:「什麼是 SEO?用國中生能懂的方式說明」

📌 GPT 是「幫你整合」+「幫你輸出」的最佳幫手


Google 適合什麼時候用?

✅ 想查最新資訊、即時事件、特定網址

→ 例如:「2024 年總統大選得票率」、「最新 iPhone 發表時間」

✅ 想找到權威來源、官方數據

→ 例如:「台灣主計處人口統計數據」、「某間公司財報」

✅ 想交叉查證資訊真偽

→ GPT 給你資料後,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可以 Google 查詢驗證

📌 Google 是「幫你找來源」+「讓你選擇信任的網站」的好工具


怎麼搭配使用最有效?

1. 先用 GPT 預覽全貌,再用 Google 補充資料

問題:「我想了解 AI 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角度可以切入?」 GPT 給你大方向與摘要→ 接著用 Google 去查每個角度的具體案例與數據

2. 用 GPT 幫你想問題,再丟去 Google 搜尋

有時你連問題怎麼問都不知道

GPT 可以幫你:「幫我列出可以用來查這主題的關鍵字組合」 → 拿去 Google 搜出更完整的資訊

3. 把 Google 找到的資訊丟給 GPT 解讀

「這份財報太難懂,幫我翻譯成白話」 「這篇文章重點是什麼?幫我摘要一下」


別再單選一邊,高手都會「混搭用」!

真正的效率來自:懂得問對問題 → 對工具說對的話 → 拿到你要的答案

我是 R,追蹤我看更多 GPT 教學與行銷內容應用⚡

avatar-img
「R✨」的行銷婚戀觀察室
7會員
85內容數
我是R✨ | 用行銷視角看婚戀 & AI 應用 「愛情 & 行銷都沒有標準答案,邊談邊優化才是王道👑」 拆解約會策略、洞悉產業趨勢;聊科技、市場與關係的未來式 也陪你用行銷腦,經營更好的自己與愛情❤️ 歡迎訂閱!一起用更聰明的視角,看待與經營你的愛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你對 AI 的態度,其實也透露了你對他人的潛在互動模式。自從 ChatGPT 普及以來,越來越多使用者習慣「跟 AI 吵架」,有時是因為回答不準,有時是因為 AI 誤解了指令。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你面對一個不會反抗、只會順從的對象,是否更容易展現你情緒的真實面?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越來越常對 AI 傾訴、依賴它給的安慰? 這些工具本來是來幫助你解決問題、提升效率,但不少人卻在無形中,把它變成了「情感陪伴者」。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一旦開始情感依賴 AI,你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離不開它,甚至逐漸與真實世界脫節。
生活中的瑣事、聊天中的一句話,都可能成為未來創作的靈感來源。差別在於——你有沒有「記下來」。為什麼「記下來」這麼重要?很多人以為寫作靠天份,但其實靈感是來自日常觀察的積累。不是你沒有靈感,而是你忘了昨天想過什麼。
你對 AI 的態度,其實也透露了你對他人的潛在互動模式。自從 ChatGPT 普及以來,越來越多使用者習慣「跟 AI 吵架」,有時是因為回答不準,有時是因為 AI 誤解了指令。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你面對一個不會反抗、只會順從的對象,是否更容易展現你情緒的真實面?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越來越常對 AI 傾訴、依賴它給的安慰? 這些工具本來是來幫助你解決問題、提升效率,但不少人卻在無形中,把它變成了「情感陪伴者」。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一旦開始情感依賴 AI,你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離不開它,甚至逐漸與真實世界脫節。
生活中的瑣事、聊天中的一句話,都可能成為未來創作的靈感來源。差別在於——你有沒有「記下來」。為什麼「記下來」這麼重要?很多人以為寫作靠天份,但其實靈感是來自日常觀察的積累。不是你沒有靈感,而是你忘了昨天想過什麼。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