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 AI 的態度,其實也透露了你對他人的潛在互動模式。
自從 ChatGPT 普及以來,越來越多使用者習慣「跟 AI 吵架」。
有時是因為回答不準,有時是因為 AI 誤解了指令。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你面對一個不會反抗、只會順從的對象,是否更容易展現你情緒的真實面?
這篇文章想談談「你怎麼對 AI 說話」,其實也在反映你與人互動的習慣,甚至是你正在養成的數位人格。
對 AI 客氣,真的比較有效率?
答案是:真的。
這並不是「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而是基於 ChatGPT 的語言模型運作邏輯:
- 當你使用有禮貌、清楚、有條理的語句提問,AI 更容易判斷你的需求與情境,給出正確的回應。
- 當你用情緒性字眼罵 AI,它會試圖安撫你,但通常無法聚焦在問題上,反而拖慢了解決速度。
舉例來說:
「你到底懂不懂?你是不是白痴?」
「剛剛這段我覺得你沒理解我的意思,我可以再補充一次。」
第一句會讓 AI 自動切換到「安撫情緒」的回應邏輯,
第二句才會讓它繼續協助你解決問題。
你怎麼對 AI 說話,就會慢慢內化成「你怎麼對人說話」
我們每天在數位世界中輸入大量文字,跟朋友、同事、客服對話,也跟 AI 對話。
這些語言習慣,其實會反過來訓練我們的大腦,形成慣性。
- 習慣冷靜地重述問題,你會更擅長溝通。
- 習慣動不動就罵人,你面對人際問題時,也容易情緒爆炸。
AI 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的態度,正在悄悄重塑你的數位人格。
AI 是人嗎?我們需要對它負責任嗎?
這裡有一個誤區:
「反正它是 AI,不是人,我怎樣罵都沒關係。」
但如果你每天面對一個無法回嘴的對象,長期使用「指責、否定、嘲諷」的語言,
這些模式也會內化成你對人的預設互動策略。
換句話說,你不是在罵 AI,你是在塑造一個更暴躁的自己。
而且當你罵 AI 時,你的問題很可能會變得更難解決。
數位人格是假議題嗎?
有一派觀點認為數位人格是假議題,
認為有正常思考能力的人絕對能區分數位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對話方式。
但實際上,數位對話的頻繁與即時性,正在悄悄改變我們的溝通模式。
心理學研究也指出,人類習慣的養成,是透過反覆的行為塑造的。
若你每天反覆與 AI 使用負面的溝通模式,久而久之,
這種模式自然會在你與真實世界的互動中流露。
如何與 AI 建立「高效互動關係」?
這幾點是我與 GPT 長期互動下來的實戰心得:
- 建立對話規則:明確設定語氣與格式,例如「請你用口語化的方式回答,避免冗長敘述」。
- 用反問確認理解:問它「你理解這個需求了嗎?」來檢查它有沒有誤解。
- 給它正確回饋:告訴 AI 哪一段回答你喜歡、哪一段偏離了,這樣它會更懂你。
- 冷靜再輸入:當 AI 回錯時,與其罵它,不如說:「剛剛那段偏離我的需求,我補充一下背景。」
你不是在對 AI 說話,你是在對未來的自己說話
AI 會愈來愈進化,而你每天與它互動的方式,將影響你在現實世界的溝通能力。
如果你希望自己是個更能解決問題、清晰表達的人,
請從現在開始,也對 AI 保持這樣的態度。
你會發現,有禮貌,不只是美德,而是一種讓效率更高的策略。
我是 R,追蹤我看更多 GPT 調教日記與數位溝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