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美國人拍攝的台灣紀錄片《看不見的台灣》。

片中點出了很多台灣的重要時刻,例如 16 歲的周子瑜被迫道歉、反送中讓蔡英文成為台灣最高票的總統(我想韓市長亦功不可沒)、1971 年台灣在聯合國的席次被取代、李登輝赴康乃爾大學演講,更是直接揭露中共的謊言——台灣未曾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中國共產黨統治。
而片中也讓我看到馬前總統的一面。這幾年馬前總統因被網友稱為「有用的廢物」而惡名昭彰,他努力推動和中國交流。但在片中,馬英九還是在意台派的,當然可能當時考慮民意和選票所說出的「檯面話」。不過,根據片中的說法,台灣在這段兩岸友好交流時期片面得到好處,而中國卻未換取到他們理想中的政治利益(我沒去細查這段歷史),所以在蔡英文上任之後,中國改採更強硬的態度,想要威嚇台灣的總統,奪回主控權。而初初上任的蔡英文也曾呼籲兩岸平等對話,並非對立態度。雙方都希望掌握主導權的結果,是錯失溝通的機會。一直以來,支持台灣獨立都不等於支持民進黨。片中,吳沛憶提到「天然獨」,指的是 1980 年之後出生,相信台灣事實獨立的青年。她說就讀高中時,時任美國總統說台灣不是獨立的國家,她感到非常混亂和震驚。這也成了她的政治啟蒙。
這次的罷免無疑是社會上的傷痕,是信任的破滅。兩方陣營在立法院、新聞和網路上互相嘲諷漫罵,卻不見好的溝通對話。而罷免方花費了這麼多勞力與心力,最終換來維持現狀的結果,還要背負撕裂社會的罵名。可是,關係損壞,從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
說實話,我其實一開始就不看好大罷免,畢竟選出藍委的地方大抵偏藍,本來就很難翻盤,且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齢社會,(姑且忽略各地區年齡組成人口)這些人大概也是藍營票倉,剩下 80% 要再扣掉沒有投票權的未成年人、在海外讀書就業的青年,剩餘人口中又或多或少有支持白營者……正如上文所言,藍營不見得等同於支持統一,而是相信能平等交流,或許也有人抱持不希望再勞民傷財舉辦補選,又或者臣服於普發一萬的承諾……
近期在網路上看到越來越多為反對而反對的留言,什麼都要攀比。甚至在一則分享中國天災的影片下,竟看到有人說,「這才叫颱風啊,台灣根本小風小雨」感覺像是想說中國甚麼都又大又好,就連天災都比台灣大,卻又好像是在諷刺中國、令人匪夷所思的發言。此外,不論支持哪一方,都會看到有人將氣候變遷描述為天譴說,互相嘲諷。盲目的支持與反對,成就一片反智的景象。
投票當天,我看到兩個沒投票的朋友還特別在社群平台上括號「我家的選區不用投,覺得小幸運」、「不是我不投,我們家是 823」就覺得很悲傷。台灣怎麼就變成沒投票還要擔心被罵的國家了?這不該是以民主自由為傲的台灣該出現的問題啊!
【講座】政治對我們有意義嗎?(上):台灣的政治人物都在做什麼?
【講座】政治對我們有意義嗎?(下):政治跟我有什麼關係?
罷免固然是個血淋淋而具體的兩極化證據,但兩極化並不是只出現在政治社會上,更是出現在網路上。
【續幕】「碼」上反思:打破兩極化迷障,擁抱多元討論
片中,我也直觀地看到民主社會與威權社會的不同。
當國家元首在台上發言時,台灣的民眾站在台下,可能眼裡有淚,可能有喜悅,或是激動地高喊;當中國主席發言時,台下的畫面非常整齊,一排又一排穿著相似的人坐在台下,掌聲響亮而沒有其它喧鬧。
電影看完後,我投下同意票的朋友問我:「對啊,為什麼不維持一國兩制就好?」或許在反送中前,多數人的想法都是這樣吧!但是許多看見香港前車之鑑的人,則不認為交流可以保住自己的家鄉和難得的民主。而片尾也短短地提到,中國佔領台灣的需求,其實是基於地緣政治上的需要,尤其當週邊國家並非同一陣營時,這種不安全感,讓中國朝看起來最弱、對國內人民也好交代的台灣下手。
放下偏見不好嗎?為什麼世界強權要爭權奪利?
為什麼世界和平這麼難:地緣政治學讀書筆記
整體來說,紀錄片還是很好看的。
片中有幾處潸然淚下,我原不是觀影容易哭的人,但片頭沒多久,青奧頒獎儀式上聽見國旗歌就忍不住落淚。有幾幕甚至很「台灣感性」,例如市場和巷弄,展現出台灣的日常生活。雖然在國際上,台灣是「看不見的國家」,但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