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劣影響:兒童網紅的黑暗面》觀後記:被消費的童年

《惡劣影響:兒童網紅的黑暗面》觀後記:被消費的童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昨晚我一口氣看完了 Netflix 最近推出的紀錄片《惡劣影響:兒童網紅的黑暗面》(Bad Influence: The Dark Side of Kidfluencing)。紀錄片以 Piper Rockelle 和她的母親兼經紀人 Tiffany Smith 為主軸,一步步揭露兒童網紅們在創作和走紅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操控、剝削與各種違反倫理的對待。


共犯結構:當父母也成為剝削者

許多家長在片中跳出來指控 Tiffany 對小孩的虐待,然而在我看來,這些父母某種程度上也是共犯結構的一環。他們為什麼會放心把孩子全權交給 Tiffany?又為什麼容許甚至引導孩子在鏡頭前進行不合年齡的惡作劇與挑逗性行為?萬惡之源不正是金錢與名聲嗎?紀錄片中有一位母親說自己就像陷入了邪教般被洗腦,但邪教之所以能操弄人心,往往正是從人性中那份渴望與脆弱下手的。

作為孩子,他們尚未具備足夠的思考力來應對慾望與衝突,這正是父母與師長應該提供支持與引導的時刻。幫助孩子探索個人價值、建立健康的情緒與行為模式,是成人不可卸責的責任。但若父母自身缺乏覺察與判斷力,將個人的未竟欲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那麼看似單純的影片創作就已成為以營利為核心的操弄。

Piper 的故事:從光環到陰影的轉折

Tiffany 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她從小帶著 Piper 參加各種表演比賽,藉由孩子的魅力自證母職價值,也同時滿足經濟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Piper 或許從一開始就是個被操控的木偶,她只能成為母親想要她成為的樣子。真正的她,或許早已在一連串的壓抑、傷害與剝奪中,躲進了一片無人能尋的森林。當我看到 Piper 在母親被捲入官司後跳出來為她辯護的影片時,我看到的不是自由發聲的孩子,而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活生生案例,或是一段經過反覆排練的說辭演出。


平台默許的沉默剝削

更令人憤怒的是,身為未成年的 Piper,至今仍有各種裸露或挑逗性的照片和影片在 Reddit、YouTube、TikTok 等社群平台上流傳。這些內容讓心懷不軌的使用者能在法律邊緣遊走,滿足個人私慾。當我試圖向 Reddit 檢舉某些明顯帶有性暗示的 Piper 照片時,平台的回覆竟是:「這不違反規則,因為並非全裸。」究竟我們的社會要到什麼時候,才願意承認這種擦邊行為也是一種剝削?才願意認真看見兒童需要被保護,而不是被觀看、被評價、被消費?

我們需要一套共同的價值觀:十歲、十四歲、十七歲的孩子不該穿著比基尼、露胸、露腿或穿高跟鞋出現在供公眾觀看的平台上;不論家長是否同意,平台是否默許,這些都不該成為合理化剝削的藉口。社群平台、政府、企業、教育體系都有責任一起守護下一代的身心發展。

-

兒童網紅該存在嗎?制度與保護的雙重思考

這部紀錄片也讓我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兒童網紅應該存在嗎?界線該畫在哪裡?如果我們相信孩子需要自由探索與創作的空間,那我們就更需要提供完善的安全網與倫理指引。如果父母無法提供適當的引導,那是否該由政府與社會組織來補位?

從我的角度來看,未成年在進行影片創作與上傳時,應該要有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定期介入與評估,至少應該在平台或學校層面提供心理衛教資源與課程,要求父母與孩子建立基本的媒體素養與心理覺察。即使無法做到全面預防與監控,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忽略這些兒童網紅在成長過程中所背負的心理創傷。他們長期活在公開的關注與評價中,容易出現自尊受損、難以建立信任關係、模糊的自我認同,以及與他人界線混亂等問題。他們從小學會討好觀眾、壓抑自我、依賴外在回饋,卻從未真正學會如何好好與自己相處,而這些創傷都會在成年之後持續帶來各種心理和人際關係間的適應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為下一代創造更安全的網路環境?

或許,在我們下一次想點開或分享一段可愛的兒童影片時,可以先停下來想一想: 我的點擊和按讚,代表什麼?支持了什麼?有沒有可能,孩子眼中的笑容,其實是一種無聲的求救?


-

保護孩子的責任,從來不只落在父母身上。

當平台推播內容、觀眾點擊、品牌贊助,整個社會其實都參與了這場圍觀與剝削。如果我們真心希望下一代能夠更自由、更健康地成長,就不能再假裝這些看似無害的畫面沒有後果。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能共同守住的底線就是:孩子從來就不是商品,他們的童年也不該被演算法消費。




avatar-img
珊卓拉的心療室的沙龍
22會員
58內容數
正職心理師,其餘時間喜歡寫作跟記錄生活,最近開始挑戰寫旅行日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本文探討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畫和AI取代心理師的議題,作者認為AI並非剝削創作者,而是提供新的創作和療癒途徑,促進知識普及,呼應水瓶時代的精神。
0/5出鞘的雙面刃:AI
一顆流浪行星的引力場使地球短暫失去氧氣30秒,所有生物都經歷了一次「全球性死亡體驗」,夢到了自己的一生,並在復活後改變了對生命的態度。故事探討了生命、死亡、靈性和人類意識的議題,並藉由虛構的事件反思人類社會的現狀。
本文探討AI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畫和AI取代心理師的議題,作者認為AI並非剝削創作者,而是提供新的創作和療癒途徑,促進知識普及,呼應水瓶時代的精神。
0/5出鞘的雙面刃:AI
一顆流浪行星的引力場使地球短暫失去氧氣30秒,所有生物都經歷了一次「全球性死亡體驗」,夢到了自己的一生,並在復活後改變了對生命的態度。故事探討了生命、死亡、靈性和人類意識的議題,並藉由虛構的事件反思人類社會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