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分享
在使用 AI 寫作時,最常見也最有效的工具,無疑就是像 ChatGPT 這種文字生成型 AI。它就像是一位24小時待命的寫作助理,能幫你草擬段落、補齊對話、優化敘述。但怎麼用它才最有效?這裡分享我個人的幾個使用習慣與方法。

場景
如果我要寫長篇小說,我會先分幾個步驟來進行。首先,是建立故事的場景背景。我會把整個世界觀、時間軸、社會結構等資訊先列出來,丟給 AI 去理解。這樣它才能寫出貼合時空邏輯的劇情。
角色
接著是建立角色。包括主角、配角,甚至連場景角色都會做成清單,例如角色的姓名、年齡、個性、人生背景與目標等。這個步驟很重要,就像導演在安排演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語氣、思維方式與反應邏輯。你必須清楚設定,才能讓 AI「演」得像樣。演出
舉個例子:當女主角突然打男主角一巴掌,不是單純為了情節戲劇化,而是因為他推倒了她的孩子。這背後牽涉到複雜的情緒、過去的經歷、角色價值觀等等,這些都需要提前告訴 AI,否則它只會亂寫一通。
大綱
AI 雖然強大,但要它呈現這些細膩的情感與反應並不簡單,所以我會先把整體故事的「大綱」先構思好,然後再進一步去寫每一個章節。
語音輸入
這時我會採取一個比較快的方法:語音輸入。我會一口氣把一章的內容用講的說出來,像在講故事一樣,包括角色對白、內心想法、動作、表情與場景描述等等。講得快的話,二十分鐘可以說出約4000個字,相當於2400字的草稿內容。
潤稿
現在的語音辨識已經很準確,可以準確地把我說的內容變成文字。這樣的語音初稿完成後,我再把這些內容交給 AI,請它幫我做結構重整、語氣調整與文風優化。
分批
我會把一篇文章切成幾個章節或段落,讓 AI 一段一段地理解與改寫,這樣不但可以保留我原始想表達的重點,也可以避免一次處理太多資料導致走樣。
主軸
當全部段落處理完後,我會讓 AI 幫我把整篇內容濃縮成摘要,然後再對照原文,看 AI 是否正確抓到了我真正想傳達的主軸與氛圍。
校對
到了最後,我還會請 AI 幫我做細節校對,這通常分兩個部分:
- 人稱與性別的一致性:特別是「你、妳、他、她、它」的使用,以及角色是男是女,說話方式是否符合性別特性。有時候 AI 會混用,這要特別注意。
- 繁體字與簡體字的語感差異:由於繁體字資料相對少,AI 有時會用到簡體中文常見的說法,例如「幹啥」、「咋回事」,這些我會改成「做什麼」、「怎麼回事」等更符合台灣語境的用法。
效率
這樣的使用方式雖然不算省時間,但整體效率還是比手寫高很多。最重要的是,它保留了我自己原本的創作風格與邏輯,只是透過 AI 的幫助變得更完整、更成熟。
無法取代
寫作這條路不簡單,AI 無法取代創作者的靈魂,但它可以是一種讓靈魂更快落地的方法。以上是我的經驗分享,希望對想使用 AI 寫作的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