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想到,有時候,我們會聽一些走在我們前面的思考者,所謂前人,像是牛頓一樣或是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或是一些日常生活的長輩,他們會告訴我們,他們看到的事情跟得到的結論,以及告訴我們一個理論或是道德觀念,我們一開始聽,或許我們會認同它,然後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嗯!這句話講得很對。」,然後就收進了自己的腦袋,還是自己的念知裡,或是把它收進自己的信念語錄,成為自己今生的信條。
那我想,這沒有什麼不好或不對。只是我想,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內化的功能。
為什麼要內化呢?
因為我們必須知道,它基於什麼原則或是邏輯去了解它講的這件事情。
它為什麼這樣講這個結論呢?
這個結論它是否跟此人的人生背景跟生活時代有關係?
這個結論是否客觀?
這個結論是針對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的?
當我們了解這個資訊它的一切背景 那我們才能夠知道說,基於什麼樣的原則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以及什麼樣的視角看事情的人,他會用什麼樣的模式,去得到一件事情帶給他的一個禮物,或是得到的報告,就像是他運行過了他的時代,他經歷了這件事情帶給他的,就是形成一個背景的報告,告訴他這件事情對他來說是什麼 ?它的意義又是什麼?
而事物是,並不會只有一個單一的意義或是理論。
對每個人來說,他們看的事情的方針、價值觀,以及篩選,還有生活背景,以及世代他們的追求,或是他們的需求都是不同的。
因此我們在遇到一個理論的時候,我們認為不應該只是收進自己的信念冊,然後再傳達給別人,因為這就是所謂的複製貼上 ,但我覺得它或許可以去納入我們的思維,我們去想提出概念的人,他是怎麼做到看見這個結論的?然後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從這個基礎繼續往上開發,讓他的理論觀念變得更加的穩固,可能不像一開始那樣子,初始空談的去講這件事情,如果能夠舉例或是用其他的事情,去應用過來,把一樣的模式放到其他事情上面,這會更有說服性!也可以更能夠讓其他人或是自己去驗證說:「這個概念或學說,它的可行性,是在很多事情上面都發生過的。」
所以,我感覺到,更重要的 應該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概念跟報告,它提出來的結論、任何的俗諺、任何的一些名言,它留下的意義都是那位的有生之年,他個人的能力上、背景上,有了解到、有悟到、有想到的。但對你來說不一樣,你並不是只能去複製它的人生路徑,得到了這個結論就好,而是你可以怎麼把它的結論,繼續研究下去,然後去讓它成為更多的應用 ,甚至是用它來去看到更多核心與真相 ,這才是一個更好的一種學習者,它不只是複製貼上的結語,它還去懂背後的運作機制,這個「想的過程」也可以帶給你篩選的機制,你會發現一些不是很合理的論點,你也會發現一些 ”原來這樣子想會讓事情有這樣的矛盾! ”,還有不客觀,把某些字眼去除,或是某些字眼就等於了會不客觀,以及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或是字詞賦予的正面與負面,正帶有時代的一種集體意識,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達成,所謂的「獨立思維」。
所以我們看電視、看任何事物,我們都在學習,我們去聽人家講話,不管什麼時候,都必須要去慢慢的了解,其中對你來說你會怎麼解釋它?還有這句話你怎麼看 ?常常這樣子問自己,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力跟自我覺察力,心靈的力量從此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