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時間裡,也活在空間中。從每天的日升月落,到身邊物體的位置變化,時間與空間幾乎是我們感知世界的基礎。但你有想過——它們從何而來?又是否早於宇宙的誕生就已經存在?
時間與空間,是我們對這個宇宙最基本的感知結構,也是所有存在的舞台。
從科學角度來說,時間與空間的起點,被認為是在138億年前的大爆炸(Big Bang)。從那一刻起,時間開始流動,空間開始膨脹,宇宙由一個奇點擴展成我們今天所觀測到的廣袤天體結構。這是目前主流物理學對宇宙起源的最有力解釋。
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那一刻」之前,什麼都沒有。只是我們的物理理論,還無法描述那個「之前」。
在哲學角度,康德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時間與空間不是世界本身的實體,而是人類感知世界的形式」。我們感知因果關係,感知物體移動、變化,於是我們說「有時間」;我們感知方向與位置,於是我們說「有空間」。換句話說,宇宙可能本質上超越時間與空間,但人類的感知卻無法脫離這兩者的制約。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無法用語言完全表述萬物的本質,因為我們的語言,是在時間與空間裡創造出來的概念工具。而時間與空間這兩個詞,本身也是人類為了解釋觀測到的物理現象而創造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時間,是在大爆炸後才「存在」的嗎?
不妨用一個比喻來理解: 我拿一台攝影機,對著一面使用最黑材料的牆壁錄影。畫面一片漆黑,看不出任何變化。但時間是否在流動?當我丟出一顆白色乒乓球,穿越畫面,我們才「看見」變化,也才感知到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這乒乓球,就像大爆炸。
是否代表在乒乓球出現之前,錄影就沒有在運行?並不是,只是我們感官無法辨認時間與空間的痕跡罷了。
同樣地,時間與空間在大爆炸前或許早已以某種形式「存在」,只是我們無從探測,也無從定義。
這裡,我們又遇到另一個問題:「什麼是存在?」
如果一樣東西沒有被命名、沒有被觀察,那它是否就不存在?在量子力學出現之前,量子是否就不存在?在原子被命名之前,原子是否就不是原子?
存在,不等於被認知。人類只是給自然現象取了一個名字,並非創造了它本身。
至於神秘學與宗教,它們普遍相信時間是神創造的,而神也創造了人類。 但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是否是人類在時間與空間中演化出文明與信仰,創造出「神」這個概念,為了解釋未知,為了填補心靈?
或許「不存在」,只是我們尚未「發現」的另一種說法。
所以,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不是虛無?是否真的沒有時間與空間?我們目前無法證明,但不能否認它可能早已存在,只是我們的知識與工具尚未發展到能夠理解與證實那個狀態而已。
時間與空間創造一切——或許,正因為它們不被我們創造,所以我們無法改變時間與空間的形態, 我們才更應該更謙卑地去尋找它們背後更深層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