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故事就像一篇論文一樣,紛雜的記憶浮現眼前卻彷彿永遠都整理不完
三姐妹的歲數很平均,二姐大她兩歲、大姐大她四歲,這個年齡差在她們國小國中甚至高中時期都沒有什麼感覺,因為都在高雄讀書,一直到二姐五專畢業之前她們都是在那棟公寓和頂樓加蓋的花園裡面嬉鬧、吵架。
她其實也不太記得小時候和姊姊們吵架的細節,只有記得自己曾在某本行事曆的某頁寫下「我最討厭姊姊」,然後被爸爸發現,接著姊姊們也共享了這個公開的秘密。
就算再次強調這只是一篇網路文章,也還是不確定用第三人稱去探討1990-2000時代背景下的普通女子,能不能說好一個故事,又或者是這些記憶會不會只是曼德拉效應?所以我一邊隨筆寫下自己的記憶,然後用Goolge去搜尋相關的證據。但網路資訊就是100%真實的嗎?chatGPT都有可能搜集到錯誤的資訊,誰能保證呢?
老家是三房兩廳三十二坪的邊間老公寓,在以前公設比不高的年代,三十二坪有現代四十坪的寬敞感,除了被旁邊大樓稍微擋住了從廁所玻璃花窗透進來的陽光,三個陽光、廚房、客廳都是明亮的。三姐妹彷彿就像是在高塔生活著的小公主。
會用高塔來形容是因為她們總是從五樓往下窺探,前陽台的右手邊是隔壁大樓,大樓的一樓住戶有著自己的小後院,後院總會有一隻白色的狗,她偶爾會擔心那隻狗會被炎熱的天氣熱昏;公寓背後就是一條防火巷緊鄰著一整排的透天厝的背面,偶爾可以看到有人在頂樓打掃;透天厝再更過去一點是一個小公園,那時的樹還沒有很高,只要放學時間小公園就會很熱鬧。
她們的童年在自己的高塔裡面玩得很盡興,也可能是那一個區塊裡面最熱鬧的住戶。
高塔唯一可以即時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就是整棟公寓的對講機,但只有接聽和開鎖的功能,只要拿起來就能聽到一樓的聲響直接與對方對話,反之如果想偷聽,電話被接通的雜訊聲響也會被樓下的人發現。那個時代的產物特性就如同共用電腦裡的筆記本裡面寫下「我喜歡桑OO」某個班上人氣最高男生的名字然後存在資料夾裡,只要是有心人就是可以找得到並且打開來,沒有任何防盜、防偷窺的功能。
像這樣的對講機,爸爸還另外裝了一組可以聯絡到距離大概有一百公尺外的叔叔家的對講機,後來想起來才發覺當時技術可以做到這樣真的非常不可思議。對講機的位置就在媽媽做電子代工的位子旁邊,就在客廳緊鄰著前陽台的某個小角落,媽媽總是邊做著代工邊看顧著三個孩子。
對講機連接著有八卦就要打來的五嬸或堂哥的聲音;爸爸輪班後下班回家的聲音;殷切地想要趕快上樓看電視的三姐妹的吵鬧聲;母親從市場回來大包小包要她們下樓幫忙拿東西的聲音⋯⋯。
那些生活的聲音伴隨著對講機電路發出雜訊充斥著她的童年。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