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的基因多樣性:少樣式、多內涵的基因寶庫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腓特烈大帝檢視馬鈴薯收成。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腓特烈大帝檢視馬鈴薯收成。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馬鈴薯是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在歐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它的四倍體(autotetraploid)基因組長期以來被認為難以解析,也讓育種進展顯得緩慢。近期發表於《Nature》的研究(Sun et al., 2025)以創新的方式建立了歐洲馬鈴薯的泛基因組,顛覆我們對馬鈴薯「基因貧乏」的印象。


歐洲的栽培馬鈴薯來自南美安地斯地區,於16世紀傳入歐洲,並在19世紀成為主食。但由於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等疫情重創,加上近親繁殖與選育,導致現今歐洲品系在歷史上經歷多次遺傳瓶頸。


為了更深入瞭解馬鈴薯的基因,研究團隊從 19 世紀的重要馬鈴薯品系中,選出 10 個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栽培品系:


與愛爾蘭大飢荒有關的Lumper當然是首選;

另外,德國的品系Ackersegen(田地的祝福)、Flava(黃肉)、Prof. Wohltmann(註);

法國品系Bell de Fontenay(芳登內的美人);

英國品系Edzell Blue(藍皮)、Flourball(肉質鬆軟如麵粉故得名);

荷蘭或德國品系Eigenheimer(個人使用者);

美國品系Katahdin(曾廣泛用於歐洲育種)、White Rose(白皮老品系,在歐洲流行過)。


透過使用 PacBio HiFi 長讀測序與 Hi-C 結構資料,研究團隊製作了「單倍型圖譜(haplotype graph)」作為參考,用來以短讀資料重建新品種的近似基因組(pseudo-genome)。


但是,研究團隊發現,馬鈴薯的多樣性比他們想像得要高!在這些馬鈴薯基因組中,約有40%序列來自南美南部的野生種(Clade 4 South)。這些「基因滲入」(introgression)發生在馴化早期,是造成馬鈴薯核苷酸多樣性極高的主因。


研究團隊發現,每對單倍體之間平均每56個鹼基就有一個變異,變異密度為人類的20倍,阿拉伯芥的 4 倍。不過,每個基因區段平均只有大約9種不同單倍型(理論上可能有40),意味著表現型上的多樣性其實是從少數來源演化而來。


這種「少樣式但多變異」的現象,顯示馬鈴薯的基因多樣性被低估,只是過去缺乏工具辨識這些高度變異序列。


團隊進一步將泛基因組轉化為「單倍型圖譜」(haplotype graph),未來只需使用短讀資料,即可重建多個商業品種的pseudo-genome。他們測試了很受歡迎的商業品系‘Russet Burbank’(我們吃的薯條大概都是用這個品系製作的),發現準確度高達87%,涵蓋率約80%。


這個方法可以讓成本低廉的短讀技術也能應用於四倍體作物的單倍體解析,對於大規模育種族群的分析與選拔非常重要。


另外,透過模擬分析顯示,只要再加入約 24 組基因組,即可涵蓋 95% 的歐洲馬鈴薯變異,屆時將更接近完整的泛基因組。如果能進一步納入近代改良品種的雜交資訊,將可支援「去劣存優」與目標基因編輯。


這項研究顯示,歐洲馬鈴薯的基因多樣性其實並不如原來認知的那樣貧乏,反而在單倍體序列中隱藏著豐富的變異潛力。透過創新的泛基因組建構與單倍型圖譜分析,未來的馬鈴薯育種可以更有效率地探索與利用這些隱藏的基因資源。


參考文獻:


Sun, H., Tusso, S., Dent, C. I., et al. (2025). The phased pan-genome of tetraploid European potato.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843-0


註:「Prof. Wohltmann」馬鈴薯品系是為了紀念德國植物科學家費迪南德·沃爾特曼(Ferdinand Wohltmann,1857–1919)而命名的。他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德國農業科學的重要人物,對植物育種、土壤研究和熱帶農業有深遠影響。沃爾特曼曾在哈雷大學(Universität Halle)擔任教授,並接替朱利烏斯·庫恩(Julius Kühn)成為農業研究所的主任。他推動了「永恆黑麥田」(Ewiger Roggenbau)等長期田間試驗,並參與創建殖民地農業學院,支持德國在熱帶地區的農業研究與教學。 


「Prof. Wohltmann」品系由奧托·金巴爾(Otto Cimbal)於1895年在德國西里西亞的弗羅姆斯多夫(Frömsdorf)育成。該品種以其高澱粉含量、對晚疫病和乾旱的良好抗性而著稱,並迅速在德國和其他地區廣泛種植。金巴爾以沃爾特曼的名字命名此品系,以表彰他對德國農業科學的貢獻。 


目前,「Prof. Wohltmann」仍被視為歷史上重要的馬鈴薯品系之一,常被用作研究馬鈴薯基因多樣性和育種歷史的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90會員
990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7
臺灣的茶產量與種植面積,近年來的狀況就是越來越少啊,不只是產量,種植面積也是。不過,如果有在關心的朋友就會知道,因為種茶本來就是勞力活,採茶更是辛苦。 不過,我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卻遇到了一點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事情...
Thumbnail
2025/04/27
臺灣的茶產量與種植面積,近年來的狀況就是越來越少啊,不只是產量,種植面積也是。不過,如果有在關心的朋友就會知道,因為種茶本來就是勞力活,採茶更是辛苦。 不過,我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卻遇到了一點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早上看到一則新聞〈馬鈴薯發芽有劇毒!與「1水果」放一起就免擔心〉,馬上就想,這是真的嗎?
Thumbnail
早上看到一則新聞〈馬鈴薯發芽有劇毒!與「1水果」放一起就免擔心〉,馬上就想,這是真的嗎?
Thumbnail
光合作用需要葉片照光,葉片的角度會影響到植物能不能接觸到足夠的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最近的研究發現,透過基因編輯改變甘蔗的葉片角度,可以讓甘蔗的產量增加!
Thumbnail
光合作用需要葉片照光,葉片的角度會影響到植物能不能接觸到足夠的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最近的研究發現,透過基因編輯改變甘蔗的葉片角度,可以讓甘蔗的產量增加!
Thumbnail
經過上週收成兩條小黃瓜的喜悅,這禮拜小黃瓜收成更加穩定,週間加上週末共收成了10條左右。每天都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瓜,生活充滿喜悅,打開冰箱都覺得開心。 開心收成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整理小黃瓜藤。稍微放置不管,瓜藤就會爬得亂七八糟。
Thumbnail
經過上週收成兩條小黃瓜的喜悅,這禮拜小黃瓜收成更加穩定,週間加上週末共收成了10條左右。每天都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瓜,生活充滿喜悅,打開冰箱都覺得開心。 開心收成的同時,也需要不斷整理小黃瓜藤。稍微放置不管,瓜藤就會爬得亂七八糟。
Thumbnail
長了好幾顆蕃茄果實,但是無法判斷是小蕃茄還是大蕃茄,推測是小蕃茄,因為我比較少煮大蕃茄,因此堆肥長出來的應該是之前埋進去壞掉的小蕃茄吧~ 綠綠小小的果實好像綠寶石喔!果然擁有自耕食的一方小天地的人是富有的,土地會給你豐盛的禮物❤️✨️
Thumbnail
長了好幾顆蕃茄果實,但是無法判斷是小蕃茄還是大蕃茄,推測是小蕃茄,因為我比較少煮大蕃茄,因此堆肥長出來的應該是之前埋進去壞掉的小蕃茄吧~ 綠綠小小的果實好像綠寶石喔!果然擁有自耕食的一方小天地的人是富有的,土地會給你豐盛的禮物❤️✨️
Thumbnail
塊根植物是多肉植物的一個類群,涵蓋非常多種植物。不同於大部分的多肉植物觀賞的是葉或花,人們觀賞塊根植物特化的莖或根。 說到塊根(莖),其實並不陌生,地瓜就是人們常食用的塊根;馬鈴薯、芋頭、山藥則是塊莖。塊根或塊莖是植物的根莖因養分及水分的蓄積,呈現膨大、肉質化。 塊根植物的觀賞價值在於,隨著不同
Thumbnail
塊根植物是多肉植物的一個類群,涵蓋非常多種植物。不同於大部分的多肉植物觀賞的是葉或花,人們觀賞塊根植物特化的莖或根。 說到塊根(莖),其實並不陌生,地瓜就是人們常食用的塊根;馬鈴薯、芋頭、山藥則是塊莖。塊根或塊莖是植物的根莖因養分及水分的蓄積,呈現膨大、肉質化。 塊根植物的觀賞價值在於,隨著不同
Thumbnail
哇嗚!豌豆實在是CP值很高的自耕食入門植物! 自從2/14種下種子,今天已經是採收第三次,幾乎三、四天採收一次,每次看到又長出一定的量時,心裡都非常地感動!謝謝植物們帶給我的豐盛和滋養~💖 而且豌豆苗可以生吃,適合我這種不擅廚藝的人,今天午餐是將馬鈴
Thumbnail
哇嗚!豌豆實在是CP值很高的自耕食入門植物! 自從2/14種下種子,今天已經是採收第三次,幾乎三、四天採收一次,每次看到又長出一定的量時,心裡都非常地感動!謝謝植物們帶給我的豐盛和滋養~💖 而且豌豆苗可以生吃,適合我這種不擅廚藝的人,今天午餐是將馬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