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知道,為自己的想法負責,是一輩子的修練

希望你知道,為自己的想法負責,是一輩子的修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腦中怎麼想,就會決定你心裡怎麼過

「他一定是不喜歡我了,不然為什麼都不理我?」

孩子低著頭說,語氣裡混著委屈、失落,還有一點氣憤。

他把書包重重放下,就像丟下了一整天的挫敗。


我沒有急著說:「你想太多了啦。」

我知道,在他說出口之前,這個想法已經在他腦裡繞了很久。 他不是不講理,只是真的很相信——那個沒回訊息的人,是在疏遠他。

我坐在他身邊,沒急著解釋,只想先陪他,把這個「覺得」說完。

raw-image

很多時候,不是事實讓我們受傷,是想法把我們困住了


我問他:「那你有問他為什麼沒回訊息嗎?」

他搖搖頭,眼神飄開:「沒有……但他今天看起來根本不想理我。」

我再問:「所以你就覺得他討厭你了?」

他點點頭,聲音變小:「我覺得是這樣。」

這句「我覺得」,其實很多人都很熟。


它不是錯,而是一個習慣性的反應—— 當我們感到不安、沒被回應,就會開始自己腦補、推論、甚至定罪。

可是「我覺得」不是「他就是」。

當我們把想法當成事實,就容易掉進情緒的漩渦裡。


想法不是錯,但你要學會「照一下鏡子」:它從哪來?合理嗎?有沒有別的可能?


我跟他說:「我們腦袋裡的想法,就像一副眼鏡。

你戴著『他討厭我』的眼鏡看事情,會發現他什麼舉動都像是在故意疏遠你。 但如果你願意試試換個角度——例如『他今天是不是也有煩惱』,你會看到很不一樣的畫面。」


我沒要他馬上換眼鏡,

只希望他知道:他有選擇,不一定要讓第一個想法綁住自己。


就算是大人,也常忘了:自己想的,不一定就是對的


我也跟他說了我的事:

「爸爸有時候也會胡思亂想。有朋友訊息沒回,我就開始想是不是我講錯話了;有工作被質疑,我就會懷疑是不是大家覺得我不行。

但很多時候,那些想法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劇本,根本不是別人真的這樣看我。」

我想讓他知道——

你可以有想法,但你不能讓想法決定你是誰,也不能讓它控制你怎麼過每一天。


結語:你不能阻止想法冒出來,但你可以決定怎麼面對它


親愛的你,

如果你也常常心裡冒出:「他是不是討厭我」、「我是不是很沒用」這些念頭—— 請你先別急著否定自己, 也別急著相信自己的第一個猜測。

「問一問它是哪來的,想一想它合不合理,

再決定你要不要相信它。這才是對自己想法,真正的負責。」

不是你想太多,而是你正在學著看清楚自己怎麼想。

你不一定要對每個想法買單,但你可以練習跟它對話。

這,就是你正在長大的證明。

avatar-img
刻意微挑戰
76會員
338內容數
生活與工作就像一場冒險,而「刻意微挑戰」就是你的指南針。 「刻意微挑戰」=刻意練習+微習慣+自主挑戰 透過一點點的小改變、累積大成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刻意微挑戰 的其他內容
『我知道你是對的,但我還是很難受。』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對方是好意,心裡卻還是會不舒服。被當眾指出錯誤,不只打擊,更會讓人懷疑自己。真正的成長,不是假裝沒感覺,而是願意承認「我不喜歡這樣被說」,然後學會保護感受,同時保留學習的勇氣。
不把情緒推給別人,是一種安靜卻深刻的成熟—— 有時候不是別人讓你不開心,而是你心裡早就有傷沒說出來。為自己的感覺負責,是勇敢看見自己、陪伴自己,不再把情緒推給他人。你可以有情緒,但你也有力量好好走過它。這不是簡單的事,但值得一輩子練習。
也許你不是不夠好,只是還沒被那樣看見—— 學生時代問「老師是不是偏心」,長大後問的,是「主管是不是只喜歡某幾個人」。不是你不好,是你還沒被用對方式看見。別急著討好所有人,先學會看見自己。這世界不保證公平,但你值得被尊重,也值得繼續發光。
『我知道你是對的,但我還是很難受。』 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對方是好意,心裡卻還是會不舒服。被當眾指出錯誤,不只打擊,更會讓人懷疑自己。真正的成長,不是假裝沒感覺,而是願意承認「我不喜歡這樣被說」,然後學會保護感受,同時保留學習的勇氣。
不把情緒推給別人,是一種安靜卻深刻的成熟—— 有時候不是別人讓你不開心,而是你心裡早就有傷沒說出來。為自己的感覺負責,是勇敢看見自己、陪伴自己,不再把情緒推給他人。你可以有情緒,但你也有力量好好走過它。這不是簡單的事,但值得一輩子練習。
也許你不是不夠好,只是還沒被那樣看見—— 學生時代問「老師是不是偏心」,長大後問的,是「主管是不是只喜歡某幾個人」。不是你不好,是你還沒被用對方式看見。別急著討好所有人,先學會看見自己。這世界不保證公平,但你值得被尊重,也值得繼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