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腦中怎麼想,就會決定你心裡怎麼過
「他一定是不喜歡我了,不然為什麼都不理我?」孩子低著頭說,語氣裡混著委屈、失落,還有一點氣憤。他把書包重重放下,就像丟下了一整天的挫敗。
我沒有急著說:「你想太多了啦。」
我知道,在他說出口之前,這個想法已經在他腦裡繞了很久。 他不是不講理,只是真的很相信——那個沒回訊息的人,是在疏遠他。
我坐在他身邊,沒急著解釋,只想先陪他,把這個「覺得」說完。

很多時候,不是事實讓我們受傷,是想法把我們困住了
我問他:「那你有問他為什麼沒回訊息嗎?」
他搖搖頭,眼神飄開:「沒有……但他今天看起來根本不想理我。」
我再問:「所以你就覺得他討厭你了?」
他點點頭,聲音變小:「我覺得是這樣。」
這句「我覺得」,其實很多人都很熟。
它不是錯,而是一個習慣性的反應—— 當我們感到不安、沒被回應,就會開始自己腦補、推論、甚至定罪。
可是「我覺得」不是「他就是」。
當我們把想法當成事實,就容易掉進情緒的漩渦裡。
想法不是錯,但你要學會「照一下鏡子」:它從哪來?合理嗎?有沒有別的可能?
我跟他說:「我們腦袋裡的想法,就像一副眼鏡。
你戴著『他討厭我』的眼鏡看事情,會發現他什麼舉動都像是在故意疏遠你。 但如果你願意試試換個角度——例如『他今天是不是也有煩惱』,你會看到很不一樣的畫面。」
我沒要他馬上換眼鏡,
只希望他知道:他有選擇,不一定要讓第一個想法綁住自己。
就算是大人,也常忘了:自己想的,不一定就是對的
我也跟他說了我的事:
「爸爸有時候也會胡思亂想。有朋友訊息沒回,我就開始想是不是我講錯話了;有工作被質疑,我就會懷疑是不是大家覺得我不行。
但很多時候,那些想法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劇本,根本不是別人真的這樣看我。」
我想讓他知道——
你可以有想法,但你不能讓想法決定你是誰,也不能讓它控制你怎麼過每一天。
結語:你不能阻止想法冒出來,但你可以決定怎麼面對它
親愛的你,
如果你也常常心裡冒出:「他是不是討厭我」、「我是不是很沒用」這些念頭—— 請你先別急著否定自己, 也別急著相信自己的第一個猜測。
「問一問它是哪來的,想一想它合不合理,
再決定你要不要相信它。這才是對自己想法,真正的負責。」
不是你想太多,而是你正在學著看清楚自己怎麼想。
你不一定要對每個想法買單,但你可以練習跟它對話。
這,就是你正在長大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