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的手,是伸左手還是右手?

淑女的手,是伸左手還是右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南非的春季草原上,一株名為 Cyanella alba 的植物悄然綻放。它的花有個優雅的俗稱——「淑女的手」(Lady’s Hand)。細看之下,這位淑女似乎會在每朵花綻放時,決定是要伸出左手還是右手。


對植物形態學與發育生物學而言,這並非僅止於詩意的想像。這種左右鏡像花(enantiostylous flowers)展現的是植物極為罕見的「左—右非對稱性(left-right asymmetry)」。更令人著迷的是:這種非對稱性,在 C. alba 中,竟然不是由基因型所控制的。


在許多雌雄同花的植物中,花器通常會左右對稱地排列;這使得授粉昆蟲不論從哪側接近,皆能順利完成傳粉。然而,鏡像花則另闢蹊徑。它們將花柱(style)與主要授粉用的雄蕊(pollinating anther)各自偏向左右,產生一種「交錯對位」的結構。


這種設計有兩大好處:


1. 減少性干擾(sexual interference):雌雄器官不會同時接觸到昆蟲的同一部位,降低自花授粉的機率。

2. 促進異花授粉(disassortative pollination):左偏花傾向將花粉塗在昆蟲右側,而右偏花則將花粉塗在左側,提升異型間的傳粉效率。


在某些植物中(如原生於美國南部的 Heteranthera missouriensis),這種偏向由單一遺傳座位決定,具明確的孟德爾遺傳模式。因此,研究團隊想看看C. alba的偏向,是不是也是由基因來決定。


為了研究這個題目,來自南非與歐洲的研究團隊針對 C. alba 進行為期三年的追蹤與分子實驗。他們的核心問題是:


這株「淑女」是如何決定要伸出哪隻手的?


他們採用了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與SNP比對、k-mer 與 coverage 分析,以及轉錄體分析(RNA-seq)。


結果發現:

在兩年共45株穩定偏向個體中進行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與SNP比對,無法找到與花柱偏向一致出現的基因多型性。

而k-mer 與 coverage 分析則可以排除是否存在與性狀相關的特有片段(如異型花植物中常見的 hemizygous 區域),結果為陰性。也就是說,找不到與性狀相關的特有片段。

那麼,是否是因為基因表現不一致呢?如果是這樣,用轉錄體分析(RNA-seq)來比較左偏與右偏花的花柱基部(style base)組織轉錄體,應該可以找到。但是,他們還是沒有發現有只在某一型表現的關鍵基因。


最後,他們還進行了實地追蹤,紀錄這些植物每年是伸左手還是伸右手。結果發現:同一株植物在不同年份開花時,偏向方向可能改變,顯示並無穩定的遺傳背景控制。


那麼,到底是什麼會影響淑女的手呢?研究團隊發現,真正影響這位淑女伸手方向的,竟是她「站立時旋轉的姿勢」——植物的螺旋狀葉序(spiral phyllotaxis)。


 C. alba 的花依循花序生長方向排列,每朵花的原基(primodium)會落在一個螺旋的方向上。若葉序是順時針旋轉(clockwise),則多數花柱偏左;若是逆時針旋轉(counterclockwise),則偏右。


這種葉序方向的確立,是在花原基剛萌生時由生長素(auxin)的極性流向決定,屬於非遺傳但發育上可穩定維持的模式。


他們統計了132株植物在2023年的表現,發現花型偏向與葉序方向之間的相關性高達 r = 0.82。


進一步的顯微觀察與物理模型模擬發現,花柱偏向來自於兩個背軸心皮(adaxial carpels)的不等速膨脹。偏向側的心皮細胞明顯更長、更寬,並且 auxin 相關基因(如 Aux/IAA, SAUR)的表現量比較高。


研究團隊使用電腦模型模擬顯示,若一側心皮外壁膨脹速度較快,在基部被固定的狀況下,整個花柱就會「像門軸一樣」往對側傾斜。這種差異,是由發育初期 auxin 濃度差異觸發,並持續推進到開花階段。


模擬規模擬,還是需要驗證的。為了確認 auxin 在花柱偏向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團隊將生長素(IAA)塗抹於原本不膨脹的那側心皮。


結果他們發現,這麼一來花柱不但會變直,有些甚至發生了反向偏移。同時,心皮的長度比值也隨之改變,進一步確認 auxin 差異足以造成發育偏向。


所以,透過數年的功夫以及罕見的精細手法,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非遺傳性、發育穩定但可隨年度變化的對稱性破壞機制。


這位南非淑女到底要伸左手還是伸右手,不由DNA決定,而是由每年葉序方向與auxin分佈共同成就的即興演出。


這個可愛的植物,讓我想到臺灣的颱風草(Setaria palmifolia)了。小時候長輩說,看颱風草葉片的折痕,可以推斷今年什麼時候會有颱風、會有幾個颱風;還記得小時候很認真的去比對,後來才發現根本就一點關係也沒有...


參考文獻:


Robertson, C., Xue, H., Saltini, M. et al. Spiral phyllotaxis predicts left-right asymmetric growth and style deflection in mirror-image flowers of Cyanella alba. Nat Commun 16, 369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8803-5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1會員
597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