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刻——
一份報告卡了三天,一封信反覆改了又改,一句話遲遲說不出口。
你知道這件事重要,也不想擺爛,但每次坐下來,思緒就像打結的耳機線,怎麼拉都亂。
你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能力不夠?是不是根本不適合做這件事?」
這些卡點,像藏在心裡的小石子,踩上去就痛,久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整雙鞋是不是壞了。
但你知道嗎?
那個讓你想逃、讓你懷疑自己的卡點,往往就是下一次突破的入口。

🧠 卡住的,不一定是能力,而是還沒整合的理解與信心
在職場上,卡點不是異常現象,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常態。
只是,有些人卡了會選擇「硬撐過去」,有些人「悄悄繞開」,而有些人,會「站在原地,開始問自己到底卡在哪?」
卡的,不一定是知識,也可能是這些:
- 你對任務的理解還不完整
- 你心裡有一點點怕做錯,於是遲遲不敢開始
- 你腦中沒有可用的經驗模板,無法判斷該從哪邊下手
- 你明知道方向,但總覺得還不夠完美,乾脆先不動
這些卡點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正在整理還沒成形的內在版本」。
📍它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誠實的自我對話訊號:
「我其實想做得更好,只是我還沒準備好進入那一步。」
🚨 挫折,是內心點亮的警示燈
真正會讓人難受的,從來不是「不會」,而是「很想做好卻做不好」。
那種感覺很像——你知道要轉彎了,但方向盤卡住;你想說點什麼,但喉嚨像有結界。
卡住時,常會連帶出自責、急躁、無力,甚至一點點想放棄。
於是你安慰自己:「這件事好像也沒那麼重要啦。」 或是跟自己說:「我可能本來就不擅長這種工作。」
但也有一種人,會願意停下來問:
- 「我到底是哪裡轉不過來?」
- 「是資訊不夠?還是我對自己要求太高?」
- 「我需要幫忙,還是其實只是需要再多一點時間消化?」
這些提問,不是脆弱,而是成熟。
你願意對自己的混亂說真話,也就有機會從卡住走向理解。
🌟 卡點不是絆腳石,而是高光時刻的起跑線
我們常把「高光時刻」想成一種閃閃發亮的瞬間:
報告被拍桌稱讚、提案一次過關、被選為代表上台發表…… 但真實的高光,往往來自那些沒人看見的卡關時刻。
像是——
- 你原本怎麼都搞不懂某段流程,卡了好幾次,後來總算理清背後的架構邏輯,整個組變得更順。
- 你對某個部屬總有偏見,一度想放棄,但卡住的對話後你開始練習換角度,關係竟然漸漸鬆動。
- 你簡報被高層當場打槍,內心超挫敗,但那場失敗逼你重新學習說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語言,後來的你變得更有說服力。
🪄 你發光的那一刻,其實早在那個你一度想放棄的夜裡慢慢長出來了。
🔍 從卡點 → 看見 → 拆解 → 穿越 → 高光
這是一個常常被忽略、卻最有價值的成長路徑:
- 卡點是訊號:它提醒你,有某些觀念、習慣、能力或信念已經不敷使用了。
- 看見是起點:承認自己卡住,是從無力走向自主的第一步。
- 拆解是方法:把「卡」拆成資訊、情緒、策略或信念,才知道要調哪裡。
- 穿越是練習:不是一次就通,而是願意邊做邊修,慢慢長出新的方法。
- 高光是回報:不是幸運,而是你撐過那段難、不逃跑的勇氣獲得的結果。
💬 結語:你現在的卡住,未來會成為你最能說得出口的成長故事
每一個高光背後,其實都有一段「我那時真的差點放棄」的心路歷程。
與其把卡點當成絆腳石,不如看成一台正在導航的前導車,
它要你放慢腳步,重新對焦、修正路線、累積動力。
你不是真的卡住了人生,只是在準備讓下一段旅程更踏實地出發。
所以下次當你又想說:「我好像不行……」時,請稍微停一下,問自己:
「會不會,其實我正站在那個準備突破的門口,只是我還沒意識到?」
別急著評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