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聽到有人懷疑自己的手機在竊聽,比如才剛講到醫美,就彈出醫美廣告,才講到電腦,就彈出電腦廣告,如果手機一直竊聽為什麼世界上沒人管?有關演算法你其實低估了很多事情…
帳號標籤
要談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討論一個東西,叫做「標籤」,這個標籤不是我們自己設的個性標籤或興趣喔!而是平台給我們貼的帳號標籤,什麼意思?舉個例子吧!假設冠豪是一個28的高雄男性,他的帳號總是對遊戲有互動,那麼他的帳號標籤就是:年輕人、男性、流行、高雄、機車、電腦、手機、耳機、遊戲、動漫,假設冠豪的朋友是爬山好手,那麼冠豪偶爾也會被貼上與爬山、露營、運動相關的標籤,當相關的品牌方在投廣的時候,冠豪跟他的朋友都可能看到,不論是遊戲,還是爬山。
手機竊聽後推薦商品的都市傳說
這個是標籤跟相關標籤,而冠豪既然對遊戲感興趣,自然會討論到比如Switch 、PS5、iPhone 等相關話題,當廣告沒有投放到冠豪聊天講到的東西,冠豪不會特別在意,但是當廣告剛好是冠豪剛剛跟人聊過的東西,或者冠豪特別喜歡討論那些本身長期有在投廣的品牌,自然就會看到這些廣告。關鍵字是平台的輿論操弄嗎?
很多人懷疑搜尋引擎自動跳出來的關鍵字,是平台在做輿論操弄,這方面真的有證據嗎?
這樣的指控可能是根據平台創作者發布內容時,平台提供的建議,使用推薦標籤可以得到更多曝光,比如方格子也有推薦的主題。
平台確實有能力操控關鍵字、熱門話題,可是用戶基數大的時候,很容易被戳破,所以一般平台只會建議,不會真的直接控制,甚至還有很多新聞表示,有第三方網站或品牌、國家,透過大量散佈農場文洗關鍵字標籤,馬上被發現,之後被Google制止等,網路上都還有相關新聞喔!
至於Google洗熱門的指控也不是空穴來風,以前品牌方購買廣告置頂在Google搜尋結果,是不會備註「廣告」,為此Google也被開罰,不過現在的Google已經會明確標示哪些是廣告,哪些不是了。
比Google還可怕的資訊外洩
或許有人不知道,當我們到第三方網站使用Google登入的時候,資料、搜尋結果、相簿等等,是有很高的機率洩露的,而且這個時候Google可不會負責喔,畢竟竊取的是第三方網站或APP,因此最建議的做法是能夠註冊,就註冊,不要用Google登入。
演算法大誤解
最後是給廠商、品牌方的,很多人以為演算法就是把我們家的產品或廣告推給適合的用戶,這其實是非常大的誤解!事實上演算法是為用戶推薦適合的內容,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喔!
為什麼呢?
比如一個保養品品牌在網路上投廣,如果沒有手動設定標籤或標籤太廣,那麼平台可不會把東西推給會買保養品的用戶;反過來講,保養品用戶會看到那些投放精準的保養品廣告,因此分析用戶標籤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要每個禮拜更新資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