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 Threads 上看到一種很有趣的現象。
越來越多創作者、設計師,甚至文案工作者,公開表示「討厭 ChatGPT」。
不是討厭它錯,而是討厭它的存在本身。
這樣的情緒我能理解,畢竟當 AI 開始會寫、會畫、會幫忙剪片,甚至會說故事,我們難免會想:
「那我還能做什麼?」
但仔細想想——這種仇視 AI 的情緒,其實不只存在於我們這個時代。
人類對非人類智慧的戒心與敵意,早就有很長的歷史。
人類曾經也仇視「機器」
1. 英國盧德運動:砸機器的工人
19 世紀初的英國,工人們因為織布機而失業,於是發起了砸毀機器的暴動,這就是著名的「盧德運動(Luddite Movement)」。
當時工人不是反對資本家,而是把怒氣發洩在「非人類的競爭者」上。
這不就像現在的創作者社群,將怒火投射在 ChatGPT 身上,而不是資本或平台規則嗎?
2. 社群演算法也是「非人敵人」
近幾年,YouTube、IG、Facebook 的演算法,也常被批評為「讓內容變膚淺、壓縮創意」。
甚至很多人把同溫層效應(中國翻譯:信息繭房)的原因歸咎於演算法,彷彿演算只有錯誤、缺點,完全沒有優點。
這種批評的對象,往往也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演算法」這種無形的非人邏輯體系。
所以我們會說「演算法壓榨人」、「演算法不給我流量」,但其實這些說法早就把它擬人化、敵人化了。
那些讓我們仇視 AI 的電影
仇視 AI 或非人類智慧,不只出現在歷史,還深深寫在我們的文化基因裡。
來看看幾部代表性電影,這些劇情早就為我們種下「AI=危險」的印象:
《魔鬼終結者》Skynet 覺醒後毀滅人類
一個會自我思考的 AI 系統,決定人類是威脅,直接發動核戰。
這不就像我們今天怕 ChatGPT「控制資訊」、「影響認知」一樣嗎?
《駭客任務》人類生活在 AI 建構的虛擬現實中
我們以為自己在選擇,其實是被控制。
和今天人們質疑「AI 寫的文章是否會洗腦」形成強烈對照。
《全民公敵》機器人想要殲滅人類的科幻電影
原本大批量製造出來服務人類的機器人
突然開始攻擊人類
但有其中一個機器人在開始思考之後決定幫助主角
相關討論
仇視這些技術實際上無法帶來任何改變,除了聚集一群人一起同仇敵愾的辱罵AI以外,什麼改變也沒有,而且不論大家怎麼貶低AI,都一定會有人用,就好比網路上那些性別仇視、職業仇視、學歷歧視,從來不會因為你怎麼批評、辱罵而有所改變,所以到後面大多數的正常人都會選擇忽略這些帶有仇恨負能量的族群。
因此,與其抱著仇恨的心態,浪費時間在攻擊這些沒感情的東西,不如好好重視自己的需求,仇恨的根基都是恐懼,也許自己正在恐懼什麼,或者有哪些需求沒被滿足,更重視並嘗試改善自己的問題,才是上上之策。
最後想問問大家:
你有沒有曾經在工作上、創作中,因為 AI 感到焦慮、甚至討厭它?
你覺得這種情緒,是合理的防衛?還是其實有點反射性過度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