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頻繁感冒、生病,是很多托嬰家庭無法避免的課題。雖然身為擁有中醫背景的媽媽,但我一樣從西醫看起,再慢慢融進中醫思考,也慢慢影響周圍人對於中醫治病的觀念,不再覺得中醫只能保養。這篇文章,紀錄我與女兒的轉變歷程,也想分享給每個正在尋找育兒平衡的妳。

寶寶一歲前,我是以西醫為主來照顧寶寶的健康。畢竟以前在醫院兒科門診實習的時候,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麼小的孩子,對這年齡層的疾病模式和處理方式並不熟悉。而且我寶寶體質很好,坐月子期間我確診covid 19時,她都可以平安無事。
👩⚕️轉變的契機,是寶寶七個月送托嬰之後
短短四~五個月內,生病了三次,其中兩次還因為肺炎住院。當時我心裡很自責,也很疑惑——怎麼只是流鼻水,最後卻嚴重到要住院?為什麼藥水可以喝到一個月,鼻水還是停不了,最後只能靠抗生素和點滴來把症狀壓下來?我感覺這病應該不難處理,但小寶寶有辦法吃中藥粉嗎?還有別的方法,可以幫她打造好的體質嗎?
👩⚕️ 中醫觀點:小兒非大人之縮影
中醫常說:「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這句話我在成為媽媽之後,有了深刻的體會。孩子不只是大人的縮小版,而是臟腑與生理機能都還在發育的個體,因此,他們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弱。在用藥上,也需要講求「輕、靈、不苦」,量要少、藥性要溫和、重點還不能苦、不能難吃。
於是我決定,等寶寶滿一歲後開始給她看中醫、吃中藥。
👩⚕️ 轉換中,懷抱不要著急的心情
剛開始先帶女兒去小兒科診所,聽完兒科醫師的檢查和診斷後,再同時帶去看我熟悉的老中醫,只吃中藥、保留西藥藥水。三、四個月觀察下來,女兒生病時的病程變短,症狀也不會拖太久,發燒2~4天,鼻水三天到一週結束。最重要的是,中藥沒什麼副作用、頂多就是餵藥時哭的更慘一點,加上配合小兒推拿與食療,像是健脾、養肺的食材循序漸進地加在食物中,很明顯地,寶寶體質有越來越好。
現在回頭看,這段轉變雖然不容易,但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選擇。不只減少了她生病的次數,也讓我在職場與家庭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的節奏。
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是個腦霧媽媽,老是不記得孩子生病的狀況,下一篇我會分享我自己用 Notion 製作的「寶寶病程紀錄表」。從症狀、用藥、胃口到就醫紀錄,裡面我會詳細分享怎麼紀錄,期待妳能在眾多建議中,找到最合適自己與孩子的方式,祝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