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冒從研究所畢業後,當完兵進入到職場,已將近 13 年,也是我第一份工作。

年輕的時候,抱著想要從事金融業的 IT,進入到職場。做為新人的前幾年,一心往前衝,拼命在工作上求取好表現,進而可以得到好的考績。
很幸運的是,身邊有貴人相助,在工作上還算順利,所以職級上有慢慢往上,薪水也有持續地在調薪。 但就在 3 年半的時候,開始覺得我其實也不是這麼喜歡技術,也不喜歡一直在寫程式,開始思考下一步是不是要調單位了,是不是換一下 SA 的工作,轉換心情與工作模式。
這時的我,是不是遇到進入職場後,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手上的任務好像不怎麼喜歡。
於是,找了主管聊聊之後,也很順利地讓我換單位,因為剛好 SA 在 IT 環境是算很缺的,所以就輪調到其他單位,進入我踏入職場的第二個單位。
就這樣,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 7 年過了,來到職涯的第 11 年,這次過了比較久,產生我是不是想離開現在的單位的念頭,可能是 SA 的工作太多元,讓我可以多一些時間學東西。 但這次的念頭是有到想要離開公司的程度,因為我覺得通勤桃園→內湖來回實在越來越累,高速公路越來越塞,每天都要好早出門,當時的我已經不向年輕時候這麼有幹勁了。
開始找尋自己的家鄉有沒有合適的職缺,但老實說,桃園真的比較少軟體工程師,好的職缺還是集中在台北或是新竹。
於是,又跟我當時的主管討論是否可以離開內湖到其他據點遠距上班,當然是需要有勇氣去溝通這件事情,但也需要帶點條件去溝通,我還可以貢獻甚麼。 然而我離開了內湖,來到信義安和上班,有捷運在旁邊是有比較方便了,但還是要台北來回。就這樣的模式維持了快一年。
在我職涯的第 13 年,桃園青埔有成立了據點,真是個好機會!加上我持續的溝通後,終於成功調單位回桃園。如此一來,少了讓我倦怠的因素,可以更專注在現在的任務上。
經歷了多次在同一個職位的挑戰與調整,我終於明白,職業倦怠並不是一時的懶散,而是一種對現狀的反思與自我調整的過程。
透過與主管的溝通與轉換工作模式,我逐漸找回了對工作的熱情與動力,也明白了職涯中的適時變動對於保持長期的投入與專注是多麼重要。
最終,透過這些改變,我能夠在新環境中重新專注於工作,並減少了之前的倦怠感,讓自己能夠持續前行。
你是否也有遇到職業倦怠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