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過後處暑至!處,止也,終結之意;處暑意味著暑氣至此而止。這時,三伏天已過或近尾聲。民間借用出伏、入伏的說法,將處暑稱之為「出暑」。一出一入,出了暑,入了秋;暑氣漸去漸遠。顧盼流轉間,天氣漸漸轉涼,綠葉慢慢變黃;天上雲朵冉冉,疏放而自如!
秋風初起,古人認為農曆七月中旬的鴨子最為肥美營養,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鴨肉味甘性涼,老北京人習慣到老字號買百合鴨,選用當季的百合、陳皮、蜂蜜、菊花等食材調製。符合這一節氣,潤肺健脾、清熱生津的原則。江蘇地區流行「處暑送鴨,無病各家」,做好的鴨子要端一碗送給鄰居。兩廣地區則盛行煎藥茶,意謂入秋要吃點「苦」,有益清熱、去火、消食、除肺熱。其風俗,可溯自唐朝。
秋意點點,處暑三物候:一候鷹乃祭鳥。老鷹感受到大地的肅殺之氣,開始大規模捕獵。食用之前,將獵物整齊置放,猶如向天祭祀一般。據說,老鷹不捕殺正在哺育幼鳥的母鳥,是古人眼中的「義禽」。其行為和邏輯,猶如「子釣而不綱」。孔子釣魚時只用釣竿,而不用捕魚網。如此才能確保萬物生生不息,而非大魚小魚一網打盡。二候天地始肅:陰氣上昇,天地現肅殺之氣,萬物開始走向凋零。三候禾乃登:「禾」是黍、稷、稻、粱等農作物之總稱,「登」、成熟的意思。收獲的季節到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伴我明月、清風!
清明種菱,初秋採嫩菱,深秋收老菱。菱角在古代單名菱,其角棱峭,故稱之。俗呼菱角,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種植歷史。菱生湖澤,需涉水採之。碧水、蘭舟,菱葉青青,菱歌裊裊,飛入時空落成詩。
李珣《南鄉子》
攜籠去,採菱歸,碧波風起雨霏霏。
趁岸小船齊棹急,羅衣濕,出向桄榔樹下立。
桄榔:(ㄍㄨㄤ ㄌㄤˊ,guāng láng)棕櫚科,高五米至十餘米。又稱「砂糖椰子」,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南國初秋,空氣裡飄著淡淡的菱花香。三三兩兩年輕姑娘背著竹籠子,輕言軟語相偕去採菱。菱塘裡,船搖、水蕩,一舟一舟輕輕劃過。菱花蕩裡傳來婉轉歌聲,姑娘們捲起衣袖,露出豐潤手臂,採著菱兒唱著歌。就在採得滿籠菱角準備回家時,風乍起、吹皺一池碧波,下起了霏霏細雨。喧笑聲中,她們急急齊划著小舟向岸邊靠去。一個個,躲到高大葉茂的桄榔樹下。你笑我溼了綠羅衣,我嘲你濡了紅羅裙。
好一付江南水鄉風光,明麗、輕快,洋溢著青春與自然之美。
李珣(約公元855 – 約930年),五代十國前蜀詩人。祖先為波斯人,隋時到中國,唐初隨國姓改姓李。前蜀亡後,李珣守節不仕。其詞描寫男女情事之作,有五代香艷綺靡之風。然,以南國風光為背景的《南鄉子》一組詞十八首,婉轉清新,富地方色彩。這首《南鄉子》寫採蓮女,同具清新淡雅之美。
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
帶香遊女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趙孟頫《後庭花》
清溪一葉舟,芙蓉兩岸秋。採菱誰家女,歌聲起暮鷗。
亂雲愁,滿頭風雨,戴荷葉、歸去休。
頫,同「俯」。
芙蓉:荷花。
鷗:一種水鳥,主要捕食魚類,羽毛多為白色。
休:句末語氣詞,這裡相當於「了」。
清清溪水上,蕩出一葉輕舟。夾岸紅荷白蓮裊梟,飄曳著秋天的氣息。那唱著歌謠的採菱女,明眸皓齒身窈窕,不知是誰家女兒?歌聲悠悠揚揚,飛入荷花叢中、飛入向晚黃昏,驚動了正待棲息的白鷗。白鷗抬起頭,拍拍翅膀,循著歌聲望去。陡然間,天邊似有愁,飛來大塊大塊亂雲如濃墨。不一會,疾風驟雨淅瀝瀝打下來。打在了採菱女的頭上,撲在了她皎好的臉上。打在了荷葉上,琤琤琮琮、琤琤琮琮。採菱少女一脈從容,摘了片闊大荷葉兒往頭上一遮,悠悠然、搖著槳兒回家去!
趙孟頫(公元1254 – 1322年),元著名畫家、書法家,傳世名畫為《鵲華秋色圖》。出身宋宗室,宋亡後出仕元朝,常懷故國之思與歸隱之志。此曲寓情於景,採菱女歸去,道出詩人似有不如歸去意。後人認為,此曲與唐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意境相通,以畫入詩,宛如一幅水鄉秋暝圖。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暝:日落,傍晚。
歇:盡,消失。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隱居之人;此處為作者自稱。
青山寂寂,空曠又深邃。日落時分,淅瀝瀝下了一場雨。雨過天晴,但見青山更青翠,遠樹近林飄著一股清新味。一場秋雨一場涼,至薄暮時分,已感到秋天的氣息。暮色襲來,皓月當空,從松樹隙間灑下萬頃波光,照著青山照著山泉。山泉清清,淙淙淙流淌於山石之間,瑩瑩閃著光,奏著樂。
正沉浸,竹林子裡傳來陣陣歡聲喧語。天真純樸的農家姑娘們洗罷衣裳,快快樂樂地歸來了。清脆悅耳的笑聲,伴著風吹竹林窸窸窣窣。漁舟劃破了湖上月色的寧靜,舟行處、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傾翻了無數晶瑩水珠。青松明月、翠竹紅蓮、清泉山石,如許秋之良夜、如許質樸明淨。管它春日芳菲欲聚欲散,我自做個隱居山林的王孫,樂逍遙!
此詩為山水名篇,詩情畫意中,寄託著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山雨初霽,松林明月,石上清泉。竹歸浣女,蓮動舟來,山美水美人也美。無憂無慮,安靜、純樸、自然!
王維(公元700 – 761年),盛唐詩人,有詩佛之稱。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讚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與李白年齡相仿,有不少共同好友,皆與孟浩然交好。但,詩佛與詩仙並無交集,謎!
也是秋天,金風細細。李白他鄉遇知音,譜出一幅高山流水圖。
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
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綠綺: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齊桓公的號鐘、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李白在蜀地長大,司馬相如為蜀人。「綠綺」在此借指貴重的名琴,更且、既貼合來自蜀地的僧人,亦蘊含李白對故鄉的眷戀之情。
揮手:描摹彈琴的動作,語出嵇康《琴賦》:「伯牙揮手,子期聽聲。」
流水:借用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喻知音或樂曲高雅。 出自《列子湯問》:春秋時楚人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解其意。有一回伯牙想要展現高山的雄偉,鍾子期聽了後說:「彈得真好,如泰山般高聳。」。又有一次伯牙想要訴說流水湯湯,鍾子期聽了後說:「這琴聲有如江河滔滔。」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間再無如此懂他的「知音」,遂將琴摔壞,終生不再彈琴。
餘響入霜鐘:出自《山海經·中山經》:「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意思是豐山有九鐘,霜降則鐘鳴;意即鐘、霜有感應。李白借指琴音與鐘聲和鳴,表知音之意。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安徽宣城,李白五十三歲,鬢髮染霜。半生漂泊,獨在異鄉為異客。秋來思鄉情正濃,巧遇了來自蜀地的一位高僧濬。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二人惺惺惜惺惺。於是乎,蜀僧一揮手,詩仙傾耳聽。一曲《風入松》,淙淙淙、從指尖流洩而出,如行雲流水,清越悠揚。如空山不見人,靜聽千山萬壑松,時而低吟,時而澎湃。淙淙淙,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是洗盡塵慮凡憂。滌蕩詩人心胸,天地為之開闊。惺惺惜惺惺,琴聲一曲足矣!曲畢,餘音裊裊,飛入寺廟鐘聲清音裡,迴繞耳畔、縈繞心頭。李白沉醉其中,回味無窮,渾然忘我;不知不覺,嫵媚青山已融入暮色中。秋雲淡淡,暗了一層又一層。
悠悠客心,聲聲霜鐘,詩在、李白就在。琴音淙淙淙,仍在歷史的長河裡千迴百盪。
李白(公元701 – 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譽。想像豐富,豪放奇偉;是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詩聖杜甫並稱李杜。
一葉梧桐一報秋,一絲新涼知秋來。愛國詞人辛棄疾大病初癒,對著秋涼傷年漸邁、體漸衰,時不我予,恐負平生志的無奈。
辛棄疾《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斷雲依水晚來收。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
鵝湖:今江西省鉛山縣。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晉時有人養鵝湖中,遂更名鵝湖。
簟(ㄉㄧㄢˋ,diàn):竹蓆。
書咄咄:出自《世說新語·黜免》篇。殷浩兵敗,被廢為庶人,整日對著空中寫字。有心人隨他空中的點捺筆畫研究,發現不過是「咄咄怪事」四個字罷了!後以「書空咄咄」四字,表失意、驚詫、憤激之感嘆。
休休:晚唐詩人司空圖隱居不仕,曾在莊園修一亭子,名為「休休亭」,並寫《休休亭記》以明其志。
一丘一壑:原指賢者隱居之所,後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辛棄疾(公元1140 – 1207年),南宋詩人、軍事家,號稼軒居士。二十三歲自北歸宋,「男兒到死心如鐵」,一生力主抗金、收復中原。卻也因此落得,不受朝延待見和屢遭主和派排斥。年過不惑之後,大半時間處於罷官狀態。此詞作於閒居上饒(今江西上饒)帶湖莊園期間,鵝湖遊罷歸來後,病了一場。病癒後,筋力衰殘,秋意又襲來。一時百感交集,感時光之流逝、歲月之無情。志在千里,身在山水,唯有「醉裡挑燈看劍」。
初秋,向晚。躺在竹蓆上養病的稼軒,驀然感到陣陣涼意。涼意迅即瀰漫開來,充斥著整個小閣樓,令人頓覺秋意濃!稼軒不由得起床走到窗邊,往窗外一望,雲悠悠、水悠悠,一脈從容。隨著暮色逼近,雲水漸斂了芳顏。斜陽下,湖上蓮花紅艷艷,一朵伴著一朵,好似美人喝醉了酒相依偎。堤岸上的白鷺鷥,靜靜地兀立著,是在沉思?還是在發愁?可是,你們哪懂得人間愁滋味呀!
我這一病,不知精力衰退了多少?只覺得懶懶地、提不起勁登高樓。唉,清愁不斷鬢毛催,此生怕是功業難成!但若像晉朝殷浩那樣,整天對著天空寫「咄咄怪事」來發洩怨氣,何濟於事?倒不如學學唐末司馬圖,找個山明水秀之地,悠哉悠哉地過生活。一座山丘,一條溪壑,我自瀟灑自風流。
意象清麗,色彩鮮明,難掩惆悵意。
大清詞人納蘭性德也感秋涼,自是人間癡情種的他,家國、功業不上心頭,縈繞的是兒女情長。
納蘭性德《點絳唇》
小院新涼,晚來頓覺羅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蕭寺憐君,別緒應蕭索。西風惡,夕陽吹角,一陣槐花落。
酬酢:主客互相敬酒,主敬客曰酬,客敬主曰酢。
蕭寺:指佛寺。據載:梁武帝造寺,令蕭子雲飛白大書「蕭」字。後遂稱佛寺為蕭寺。
角:號角,古代樂器,多用於軍中。
納蘭性德(公元1655 – 1685年),字容若,清朝最著名詞人,也是大清第一情種。其父納蘭明珠是當朝首輔,權傾朝野;納蘭則侍衛康熙之側。不少論者以為,納蘭為《紅樓夢》多情種賈寶玉之原型。不僅賈寶玉的不通世故、多情至性與納蘭相通,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與納蘭不謀而合。且納蘭詞中,不止一次寫到「紅樓」。譬如「此夜紅樓,天上人間一樣愁」,又如「因聽紫塞三更雨,卻憶紅樓半夜燈」。納蘭多情、深情又敏感,情感路上總冀望「人生若只如初見」。然,一生為情所苦,「一片傷心畫不成」,唯有獨悽悽「我是人間惆悵客」。慧極必傷,情深不壽,納蘭紅塵三十載。
納蘭性情中人,愛情如是,友情亦然。對朋友十分真摯,為人仗義,時不時接濟他的窮朋友,絲毫無一點貴公子的傲慢。這是首傷懷念遠之作,詞中人可能是布衣至交姜宸英,窮困潦倒借住在佛寺,納蘭有意邀他至府居住。
詞人獨自在小院裡飲酒,自斟自酌,秋陽一點點溜走。至暮色襲來時,庭院裡添了幾分寒意,感到身上衣裳有點單薄了。思及此,不由得懷念起故人來。想當初,二人相遇於蕭寺,契闊談讌,對酒當歌,何等歡快!如今,我只能舉杯對著自己的影子敬酒,意緒蕭條,形影相弔。更讓人掛心的是,這天氣一轉涼,故人是否衣履單薄,敵得過他晚來風急?西風吹,殘晚照,淒厲號角聲,一聲緊似一聲。樹上槐花也蕭瑟,落了一陣又一陣。人蕭索,思故人;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處暑、初秋,芭蕉葉褪去夏日的繁華,樹上寒蟬少了幾分喧嘩。向晚黃昏一陣雨來,暑氣褪去,涼風裊裊。拿一本書,泡一杯茶,聽溪水潺潺,看夕照晚霞。

2025/08/22 處暑:住家巷口一戶人家後院,有參天柳樹一棵,每次外出散步必經過。節氣之始,以汝為證。 Google 誤我,今年處暑應是 08/23。

圖片取自網路加以裁剪而成,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