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冬天的故事》和《辛白林》中,毒藥與解藥的概念被深刻地描繪出來,這反映了十六和十七世紀歐洲社會的觀念。這兩部戲不僅呈現了實際的毒害企圖,更將「毒藥」作為一種強烈的隱喻,來表達當時社會對於精神、道德和政治層面「感染」的憂慮。劇本中,宮廷被描繪成一個「有病」、充滿瘟疫的場所,這種感染從權力的中心向外擴散。例如,《冬天的故事》中,列昂提斯國王認為他看到了一些「感染他腦子的效果」。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也曾描述「懷疑」如同蝙蝠在黃昏中飛行,蒙蔽心智,這與劇中對「猜疑」的描繪相呼應。

「懷疑」被視為「感染」的第一步,而毒藥則是最終的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列昂提斯甚至認為他妻子赫米奧娜的生命被「感染」了,並宣稱這種疾病是無藥可救的,而且許多人都患有此病卻不自知。如同《冬天的故事》中的卡米洛將列昂提斯的懷疑形容為「病態的觀點」,這種感染具有傳染性,甚至使卡米洛也開始使用「感染」一詞。
與被感染的「宮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鄉村」被描繪成一個可以呼吸新鮮空氣、獲得「靈感」和神聖啟示的地方,是「解藥」的來源。為了逃避宮廷的感染,離開受污染的環境被視為一種預防措施。《辛白林》中,辛白林國王便因擔心波斯圖穆斯會成為毒害宮廷的因素而將其驅逐。莎士比亞似乎藉由將主角們帶到鄉村,讓觀眾也感受到一股「溫柔的空氣」,這被視為對抗宮廷感染的有效解藥。劇本也探討了「知識」在毒藥效應中的作用。《冬天的故事》中,列昂提斯關於杯中蜘蛛的比喻表明,知道自己中毒比實際中毒更可怕。他提到,如果一個人喝了含有蜘蛛的杯子卻不知情,就不會中毒;但如果有人讓他看到蜘蛛並告知他喝了什麼,他就會劇烈嘔吐。這暗示了「感知和心理狀態」在疾病和痛苦中的作用。
最終,在《冬天的故事》和《辛白林》中,「神祇的介入」帶來了和解與恢復,如同列昂提斯所言,「願上天能從我們的空氣中清除一切瘟疫」。這種神聖的干預可以被視為針對宮廷「感染」的最終「解藥」。莎士比亞在這兩部戲劇中,藉由毒藥和解藥的意象,不僅描繪了物質層面的威脅,更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對於精神、社會和政治層面「毒害」的憂慮,以及透過自然、神聖力量和人性的善良來尋求「解藥」的渴望。 參考書目: Brailowsky, Yan. “ ‘Poison poison !’ Infection de l’esprit et guérison par le rêve dans Le Conte d’hiver et Cymbeline de Shakespeare”. Poison et antidote dans l’Europe des XVIe et XVIIe siècles, édité par Sarah Voinier et Guillaume Winter. Arras: Artois Presses Université,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