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燕醫師主講的「是愛迪生還是小搗蛋?--理解過動的孩子」,內容精彩豐富,讓我三小時點頭如搗蒜,收穫很多,也有很多自省。
與會者幾乎都是被「打」大的,然而打小孩代表的是教養者的無能,意味著霸權的展現,打小孩這件事本身和品格教育相互矛盾,打小孩無法面對真正的問題,而且打小孩是把小孩視為「獸」而不是當作「人」。被打大的我們要怎麼放下舉起的手?帶小孩常常有覺得被逼到斷線的時刻,希望自己可以跳脫慣性情緒反應。
愛動好動是小孩的天性,李醫師呼籲千萬不要處罰小孩不准下課!!對於課堂的專注度會造成反效果。此外,年紀不同,專注力時間長短也不同,通常年齡X(2-5分鐘)=可專注時間,但這也只是多數,並非絕對,活動力和注意力都是光譜,無法定量。- 3歲:6-15分鐘
- 4歲:8-20分鐘
- 5歲:10-25分鐘
- 6歲:12-30分鐘
據統計,在一個班級裡,年紀小的學生比年紀大的學生更容易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兒,比較容易被說需要服藥。以台灣的學制來看,每年9月出生至隔年8月出生的孩子會被分配在同一學年,班上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月齡相差將近12個月,注意力、理解力和發展程度勢必都會有落差,這點我自己相當有感,我小時候總是在學期末才恍然大悟過去的一學期在教什麼。
李醫師分享她對小孩的規定很少,只有「不犯法、不傷人、不傷己」,規定愈少愈好,而且規定要有讓人信服的道理,在規範之前需要先一起討論:「為什麼?」,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並確定孩子真的了解。
我們應該致力於創造並設計活潑生動的學習現場與互動,當孩子教不會時,不是先餵他吃藥,而是試著改變教學的方式。逆勢而為不如順勢而行,密西西比大學醫學研究中心學者Dustin Sarver發表的研究顯示過動的孩子邊動邊學習,學習表現反而更好,動來動去是一種補償機制,促進神經認知功能,吃口香糖、把玩文具、聽音樂、動動腳都有幫助。
李醫師不只一次強調小孩生活中最重要的八字箴言就是「睡飽、吃好、動夠、玩爽」,這一直都是我最在乎的事情,雖然在成績至上的氛圍中很像異類,但我一直相信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與其用力的雞娃,我更希望示範終身學習和快樂學習給孩子看。
很喜歡李醫師以下的這段話
請找到孩子的亮點
守護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需要知道他的價值
孩子需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