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一輩的中華民國國民,我曾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員長達一甲子之久,我又是一名大學教授,除了在古典文學學術研究盡最大努力,也對國家的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始終保持高度關注。尤其近十多年來,台灣政局的變動與社會氛圍的轉變,使我對當前國民黨的處境感到憂心,同時也對正在進行的對國民黨立委大罷免活動寄予厚望。我認為:這場罷免行動不僅是針對個別立委表現的嚴格檢驗,更是台灣民主政治與國民黨未來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國民黨的危機與話語權的失落
長期以來,中國國民黨以「反共救國」作為核心理念,也累積數十年的政治資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份資產如今卻逐漸被民進黨所取代。國民黨在當前台灣的政治光譜中,已失去主導「話語權」的能力,已經無法有效回應民眾對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台灣未來的期待。尤其在兩岸關係上,國民黨的立場顯得曖昧不清,既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也未能有效凝聚台灣百姓的共識。這使得國民黨在年輕世代中的支持度持續下滑,甚至被貼上「親中」的標籤,與台灣主流民意漸行漸遠。
與此同時,中共對台灣的軍事威脅與外交打壓從未間斷,對此中國國民黨始終沉默不語。中共常態化的軍事演習、戰機船艦擾台等行為,非但未能逼迫台灣屈服,反而激起年輕世代對中共的強烈反感。
正如寓言「北風與太陽」所述,強硬的「北風」只會讓人裹緊衣裳,而非心甘情願地靠近。中共的作為,讓「統一」的可能性在台灣民意中愈發渺茫,相反地卻推動了獨立意識的抬頭。這種局勢,對國民黨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因為其傳統的兩岸論述已難以回應當前台灣社會的需求。
大罷免活動的意義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民黨立委大罷免活動的第二階段連署即將截止。這場由民間發起的罷免行動,遍及全台各選區,展現了民眾對現有政治生態的不滿,以及對民主監督的積極參與。我雖非政治人物,但對這場運動的關注源自於對國民黨未來的期望,以及對台灣民主健康的期盼。
罷免行動的核心,不僅是針對個別立委的表現,更是對國民黨整體路線的反思。當前立法院內,部分國民黨立委的言行與政策主張,未能有效反映民意,甚至在某些議題上顯得荒腔走板,與台灣的政治現實嚴重脫節。
如此,不僅損害了國民黨的形象,也使立法院的運作難以回歸理性與務實。我深深期待,通過這次罷免行動,能夠促使國民黨正視自身的問題,重新檢視其政治定位與政策方向。
對國民黨的期許
作為一名曾經的國民黨員,我深知這個政黨在台灣歷史上的重要角色。然而,時代在變,民意也在變。國民黨若想重振旗鼓,必須勇敢面對挑戰,找回屬於自己的「話語權」。這意味著,國民黨需要提出更清晰、更具說服力的兩岸政策,同時在經濟、社會福利與青年議題上,展現出與民進黨不同的願景與執行力。只有如此,國民黨才能重新贏得民眾的信任,成為台灣民主政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具體而言,我希望這次罷免行動能夠成功罷免部分表現不佳的國民黨立委,從而為立法院注入新血,促使國民黨內部進行必要的改革。罷免的結果,不僅是對個別立委的評判,更是一個警訊,提醒國民黨必須傾聽民意、回應時代的呼聲。
台灣的正式國號是「中華民國」,這是一個自1911年便存在的國家,承載了無數人的理想與奮鬥。然而,在當前的國際局勢與兩岸關係下,中華民國的未來需要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來守護。
國民黨作為台灣的重要政黨,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知道很難,但仍殷切期待:這場大罷免活動能成為中國國民黨自我革新的契機,使立法院回歸理性運作,也使台灣的民主政治更加健全。唯有如此,中華民國才能在風雨中屹立不搖,繼續走向繁榮與自由的未來。

歷任黨主席的‘’XX之握‘’? (網路下載)

曹興誠等民間人士發起大罷免

上任前去向中共報到的藍委們(網路圖片)

向負責對台統戰的王滬寧報到,令親痛仇快!(網路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