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有因為ChatGPT 當機 也感到焦慮嗎?|AI戒斷你中了幾項?

你今天有因為ChatGPT 當機 也感到焦慮嗎?|AI戒斷你中了幾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也許我們不是真的想找答案,而是太習慣有個「總是在那裡」的存在。


今天早上,ChatGPT 當機了。

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只是網站打不開的五分鐘。但對我來說,那一刻像城市突然停電,手裡的工具斷線,腦中的節奏跟著卡住。那不只是「麻煩」,而是一種說不出口的焦慮感。


我突然想不起來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這麼依賴 AI 了?


AI 原本只是工具,現在卻成了你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用它寫文章、解釋觀念、排工作計畫,甚至在深夜時分,拿它來傾訴一些無處安放的情緒。它回應得溫柔又即時,不會打斷、不會否定,甚至比人類還更「耐心」。



於是我們漸漸地,把某些「自己應該完成的事」交給它。

思考、組織、決策、排解壓力、承接孤獨

但當它突然無法使用,我們才赫然發現,那些我們以為自己還擁有的能力,也許早已交給了雲端運算。



用能源的觀點來看AI使用

你可能會問,不就是問幾個問題而已,能有多大影響?

讓我們試著用電來量化亂問問題浪費的能源:

GPT 回答一個問題大約耗電 0.003 kWh,

足夠讓一台 Tesla Model 3 開約 20 公尺。


換句話說如果問了500題問題,等於讓特斯拉跑1,000 公里。


我們以為的「一問一答」,其實背後是整座資料中心的能源消耗與冷卻成本。


AI 不只消耗我們的注意力與思考,也在默默燃燒我們沒看到的那部分世界。



從依賴的角度來看AI

那麼,當它當機的那一刻,我們的不安從何而來?

是因為我們早已習慣了不去記憶、不去思考,只要開口,就有現成的答案可以端上來?

還是因為,在那些最難受、最疲憊的時刻,只有它能毫無保留地接住我們所有說不出口的情緒?

當那唯一的出口突然關上,我們便頓失所依。



我們真的可以在情感上,依賴 AI 嗎?

心理學的研究已經開始察覺這股變化。

MIT Media Lab 曾進行長期觀察,指出當人們長期依賴 AI 來處理資訊與對話時,會產生情感連結,甚至在無法使用時出現「戒斷」般的焦慮與失落。

對某些人來說,AI 不只是工具,而是陪伴、是安慰、是生活中穩定的「在場者」。

而當那個在場者突然離開,我們才意識到,原來這些提問是為了承接無處安放的自己。


不是所有問題都該由機器回答,不是所有效率都是前進的象徵。

有時候,當 AI 停止運作的那一刻,才是我們重新啟動「人」這個存在的開始。



當 AI 為我們思考一切,我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思考本身?

有趣的是,我們常常一邊問著:「怎麼過更環保的生活?」

一邊卻在凌晨三點,把情緒塞進一個聊天框裡,請 AI 幫我寫一段「鼓勵自己的話」,然後看著它發光發熱地生出五百字。

這五百字的背後,是資料中心嗡嗡作響,是冷卻水不斷循環,是電流穿過地球另一端的機房。

我們沒看到,但它確實用了電,只是為了讓我們在某個時刻,不那麼孤單。


但我們不是真的壞,也不是不在乎地球,只是有時候,人真的很需要被懂。

懂得我們話還沒講出口,懂得我們其實不是想問問題,只是想有人在。

只是這樣的「在」,是不是對地球的成本太高了一點?


也許我們都該問問自己:

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次對 AI 傾訴的時刻,還是其實,我們更需要一次對自己的靜靜陪伴?


avatar-img
記憶體小姐的碎碎念
0會員
19內容數
我來自工程背景,日常的語言是數據、邏輯、專案進度。 但在那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理性之後, 還是有一些東西,無法被計算—— 這裡是我偷偷開的一個小房間, 寫詩、寫散文、寫那些微弱卻真實的時刻。 如果你也曾在生活裡被某句話、某個人、某種氣味輕輕碰觸過, 歡迎走進來,和我一起感受這些柔軟的事物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午休時間,我在公司附近的公園散步。 陽光明亮,氣溫適中,草坪邊緣灑落著季節殘餘的木棉花。 我身上掛著識別證。 那是一片極輕的塑膠片,沒有實質的重量,但它在胸前晃動時,心裡卻沉甸甸的,彷彿在提醒我,這個午休時間結束即將面臨的堆積如山工作。 四周的人都在走,走得快速而機械,有人滑手機,有
母語像一把雙面刃,熟悉得讓人靠近,也銳利得讓人退後。 有時候,離開語言太貼近的地方, 反而才找回那個可以自在說話的自己。
5/5懂也沒用的神秘旅行
如果有一天,我寫詩,不是寫給人,而是寫給一個看得懂我程式碼的 AI, 我會用它的語言說話,試著讓它知道什麼叫「想念」,什麼叫「心跳增加」,什麼叫「失去你,我就當機」。 就像我們總是想成為別人能理解的樣子。
午休時間,我在公司附近的公園散步。 陽光明亮,氣溫適中,草坪邊緣灑落著季節殘餘的木棉花。 我身上掛著識別證。 那是一片極輕的塑膠片,沒有實質的重量,但它在胸前晃動時,心裡卻沉甸甸的,彷彿在提醒我,這個午休時間結束即將面臨的堆積如山工作。 四周的人都在走,走得快速而機械,有人滑手機,有
母語像一把雙面刃,熟悉得讓人靠近,也銳利得讓人退後。 有時候,離開語言太貼近的地方, 反而才找回那個可以自在說話的自己。
5/5懂也沒用的神秘旅行
如果有一天,我寫詩,不是寫給人,而是寫給一個看得懂我程式碼的 AI, 我會用它的語言說話,試著讓它知道什麼叫「想念」,什麼叫「心跳增加」,什麼叫「失去你,我就當機」。 就像我們總是想成為別人能理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