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休假,獨自前往一間咖啡廳,準備享受一個悠閒寧靜的午後。店內客人不多,氣氛顯得格外安靜,我點了飲料、坐了下來,準備放空。
沒過多久,坐在不遠處的兩位女顧客,一邊用筆電、一邊寫寫抄抄,看起來像是在做報告。忽然,從她們的方向傳來音樂聲。雖然旋律不難聽,但那股聲音,讓原本的寧靜氛圍被打破。
我忍了一會,心中開始琢磨該怎麼開口。後來,深吸了一口氣,走過去對她們說:
「兩位小姐,請問你們是在分享音樂嗎?因為聲音有點大,想請你們戴耳機或是調小聲一點,不然我也會想分享音樂,到時候彼此干擾就不好了。謝謝。」
對方愣了一下,簡單地回:「知道了。」然後戴上耳機。
但奇怪的是,音樂聲並沒有變小。
【誤會的起點】
我皺起眉頭,心想:「這兩個人怎麼回事?」
內心快速浮現幾種處理方式:
是要嚴厲一點,要求她們關掉?還是乾脆請店員出面?甚至我也可以打開手機音樂,用更大的音量反制?
但後來我想了想,不希望因為自己的不快,做出影響他人的行為,讓無辜的人也遭殃。於是決定等店員經過時,再請他出面協助。
等店員走近,我比了比那兩位顧客的位置,小聲說:「那邊的音樂聲有點大,可以請她們小聲一點嗎?」
沒想到,店員尷尬地笑了一下,指向那兩人旁邊的書架:「那是我們店的音響,是我們放的音樂。」
我抬頭一看,果然有個音箱藏在書架上,只是被書擋住,我完全沒發現。原來,一切都是我的誤會。
除了請店員把音量稍微調小,我也馬上走回去,向那兩位顧客道歉。她們點點頭,雖然沒多說什麼,但我自己內心其實有點不是滋味。
【自以為是的友善,可能讓人誤會】
回家後,我跟女友聊起這段插曲。她聽完說:「也許你一開始說話的方式,讓人感覺像是在搭訕,所以她們才不太想理你。」
這話讓我有點震驚。我自認說得還算友善、有禮貌,沒想到在別人耳裡,卻可能帶有一點「企圖」。
我開始反省:或許我說話的方式,確實有些問題。像我這次的說法,裡面同時包含了提問、指控與威脅性的假設(「不然我也會放音樂」),看似柔和,實則讓人無法反應。
我和女友一起重新整理後,歸納出一個更好的說話流程:
【說話邏輯三步驟】
- 先確認來源
→ 「你好,請問是你們在播放音樂嗎?」 - 再提出請求
→ 「我覺得聲音有點大,還請你降低音量或是戴耳機,謝謝。」 - 分段處理、避免混淆
→ 把「詢問」與「請求」分開,讓對方可以先釐清責任,再接受建議;不要合在一起,避免讓對方感到壓力或挑釁。 - 必要時交給他人處理
→ 若對方不願配合,則請現場負責人協助,不要與對方正面衝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修煉心性,也練習表達】
這次的經歷,讓我更意識到一件事:
即使已經試著修煉心性、努力用比較友善的方式對人,我在人際互動上的表達,仍有進步空間。
這次幸好沒有釀成更大的誤會,也慶幸自己最終選擇用理性與和平的方式處理。但我也清楚明白,如果沒有多年的修練與反思,我可能真的會走向爭執或報復,那才是我真正不希望的狀況。
除了內在的修養,人際上的表達與判斷,也是修行的一部分。這件事,我會牢記於心,提醒自己:
善意不是語氣柔軟而已,表達方式與對方的感受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