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乖女兒,跟溫馨的四口之家

爸爸的乖女兒,跟溫馨的四口之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如果這句關心早點說出口 如果今天的這句關心,提早在30年前說出,一切都會不一樣了。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深夜,手機螢幕突然亮起,一則訊息映入眼簾。整段文字中,我只看到那刺眼的六個字—「爸爸的乖女兒」。這句話像一把鈍刀,在我胸口鑿出一個無法填補的空洞。這個稱呼,多麼諷刺。多麼遲來。 沒有感受到愛,其實並不是我想割捨這段關係的主因,而是「不愛」得太過明顯,痛得太過深刻,才讓我做出了這種被稱作「不孝」的事情。傷痕累累的人,終究會選擇逃離傷害的源頭。 從無記憶的幼年時期起,我就沒有和父母一同生活。如何與父母良好互動,我沒有得到太多資訊。我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她是個童養媳,是父權社會下的犧牲品,被買來操持家務,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權利。她的核心信念是:男性的偉大來自於能夠傳宗接代,而女性,像她一樣,只是可以被當成物品交易的男性附屬品。 在奶奶的教育下,我的童年像是一部時代錯置的悲劇。從小我就被灌輸要服從男性與長輩,他們是不會犯錯的、像神一般的存在,不可直呼名諱、不可冒犯,即使對方年紀比我小。因為女性是低賤且骯髒的存在,我們必須終其一生為男性犧牲與奉獻——所謂「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這種觀念直接導致了我早期教育的扭曲。而我的父母呢?他們正在享受著他們理想中的一家四口溫馨時光,而那個意外出現的第五個——我,被排除在外。即使偶有碰面,也只是匆匆一眼;一箱24瓶的含糖飲料,就是他們每個月對我表達愛意的全部。那種愛,就像飲料裡的成分一樣,充滿不健康與對身體的傷害。 我記得自己邊哭邊跑,大聲喊著:「媽媽,不要走!」小小的身影追逐著她離去的機車背影。耳邊卻傳來奶奶刺骨的聲音:「妳媽媽不要妳了啦,快回來!」媽媽只在機車上短暫停留了一下,連車都沒下,就加速離開了。那一刻,母親那匱乏得無以為繼的愛,讓我的雙腿幾乎支撐不住自己的重量。五歲的我,站在灰塵飛揚的鄉間小路上,哭到喘不過氣,心臟像被撕裂一般疼痛。 我也記得,偶爾會得到「聖旨」,能夠回家一天。雖然一切都陌生,但那畢竟是我的「家」啊!我天真地想著:我不是別人嘴裡那個「沒有人要的小孩」。 直到有一次,坐上爸爸開的汽車,他說要帶我去買東西,最終卻把我送回奶奶家。我邊哭邊抓著車門,緊抓著座椅,被大人們像扯黏在鞋底的口香糖一樣拉下車,四肢被按壓著,無力地看著汽車在稻埕迴轉,加速離開。那一刻的絕望與背叛感,至今仍如刀刻般清晰。 這大概是我在健康檢查時,被要求保持某種姿勢,或是有人擺佈我的身體照X光,我會感受到強烈痛苦,昏倒,然後躺在往急診室的病床上,大哭著尖叫不要碰我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等等會提到。 即使回家並不像想像中美好,我能察覺到媽媽刻意的針對—嫌我醜,眼睛鼻子嘴巴牙齒膚色,沒有一處逃過她挑剔的目光,接著說我身上有奶奶家的臭味,說我「真像那群人」。每一句話都像刀子,深深刺入我幼小的心靈。哥哥們也冷嘲熱諷,故意疏離我,我甚至聽得到他們的竊笑聲。爸爸呢?他總是拿著報紙擋著臉,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也聽不見他說話。他的沉默,是對一切的默許,是對我痛苦的無聲縱容。 回家時,我總是小心翼翼地做每件事、說每句話。我會說家裡的飯好好吃,我會誇媽媽的衣服漂亮,我會說哥哥很厲害。像一隻乖巧的小狗,拼命討好每個人,想著:「也許這樣,我就可以留下來,不用再回奶奶家了。」然而,這些努力從未換來留下的機會。只換來更多的失望和傷痛。 不是我不喜歡奶奶,而是奶奶身邊有那些人——吸毒、酗酒的親戚們。無法安睡的夜晚,喇叭鎖的塑膠門被砸開,朝我正面飛來的重物跟拳頭,外面有濃重的菸味、酒味,還有尿液與嘔吐物混合的惡臭。尖銳的笑聲與辱罵聲不絕於耳,每一個夜晚都是一場戰役,潮濕的破棉被,就是我的堡壘,我唯一的庇護所。 我最討厭的,是那些「遊戲」。偶爾到奶奶家打球的哥哥們,會找我一起玩,我負責扮演投中了就得分的籃框,還負責把球撿回來再蹲好。還有我最討厭的「遊戲」—那些摧毀我身體界線的侵犯。有時充滿腥臭味,有時劇痛難忍,大部分的時候我都在哭,從未真正理解發生了什麼。不只是哥哥,還有其他親戚,一個接一個。我的身體,成了他們的玩物,玩法也不同。當我終於鼓起勇氣告訴媽媽,她只說我在說謊。「我的痛跟不舒服都是真的啊」我哭著說,「跟被哥哥騎車撞到牆壁時一樣,流了很多血。」但沒有人相信我。沒有人保護我,沒有人站在我這一邊,我就這樣被捂著嘴巴,壓制住四肢。 啊,哥哥那時這樣做,好像也只是得到媽媽一句,要小心一點。我的眼角留著血,她試圖去藥局買一條創傷藥膏,跟我說,這個不用去醫院,我後來才懂她眼睛透露出的緊張,是怕去醫院,醫師會追問過程,會自己好,但就像我身上被利器等等割傷的部分一樣,沒當下看醫生,真的不會好。對了,她說那個眼角的疤痕,是哥哥送我的雙眼皮。說這話時,她甚至帶著一種詭異的幽默感,好像那只是一個家庭笑話,而不是對一個孩子身體的永久傷害。 對父母的印象,是含糖飲料、鼻涕與眼淚、匆促離開的背影,以及孩子心底深深的困惑: 為什麼我跟其他孩子不一樣?為什麼哥哥們可以住在家裡,而我不行?我要跟這些不是家人的人一起住,媽媽還笑著說我跟那些人更像「一家人」。這種被排除、被否定的痛苦,像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擴大。 直到再大一點我才知道,父母和哥哥們住的那個家,是同學們口中分享的那種家—有冷氣、電視、舒適的床鋪和乾淨的衛浴。而我住的地方,是爺爺那時候蓋的磚瓦房、用的是只有一顆燈泡懸在空中,滿滿蜘蛛絲的茅坑、是用灶燒熱水洗澡的小屋。破舊的木門、沒有窗簾的房間,水泥地上爬著蟲子、老鼠、散落的菸蒂與針頭,還有我,被丟在這裡。兩個世界的差距,鮮明如同黑夜與白天,是我童年最深刻的不平等體驗。 從回憶中暫時抽離,我又想起那開頭的訊息:「爸爸的乖女兒」。 我是嗎?我想,從某種角度看,我算是吧,如果「乖」意味著承受一切而不反抗。 我一直努力做著他們喜歡的事。 我考一百分,我拿獎學金,我找穩定的工作,我給孝親費,我每個月帶著禮物回去,我帶他們去好餐廳吃飯,夏天買排汗衫,冬天買羽絨衣和發熱衣。我做了一切社會期望一個「好女兒」該做的事。 沒說出口的努力還更多—那些夜晚的惡夢,那些治療所要承受的疼痛,那些從未分享的恐懼與羞恥。那些為了活下去而吃下的藥片,那些在心理醫師面前流下的淚水,那些只有我和我的傷口知道的痛苦。 這樣,應該符合傳統意義上的乖女兒了吧? 可是,為什麼? 為什麼他們說女生會讀書也沒用? 為什麼他們說女生終究要嫁人,洗衣煮飯、照顧家庭?你要好好學,不要讓別人覺得我們不會教女兒,我其實不知道他們有什麼可教我的?他們能教我的,只有如何忍受不公與痛苦,如何在傷痕累累的情況下繼續微笑。 為什麼買的東西不夠好,帶去吃的餐廳也不夠美味? 為什麼即便拿了我的錢、拿了我的東西,仍然嫌棄我不夠聰明、不夠好? 「笨到要住外面浪費錢,不如拿來幫襯家裡。」 「反正妳22K啦,沒用又講不聽。」 「如果沒事就不要特別回來,還要去車站接你,很麻煩。」 「今天哥哥不回來,我們熱昨天的飯菜吃就好,還是妳帶我們去吃好料?」 這些話語中隱藏的訊息很明確:你的存在是個負擔,你的價值僅在於你能提供什麼。 這,好像不是我期待中的家。不是那個我在夢裡追尋的避風港。不是那個能夠療癒我傷痛的地方。 一個月一次,有連假再買車票。沒人問起,也就留在租屋處好了。 直到現在,已經是第三年沒有回「家」了。 好像,只是好像啦,我不敢太肯定,但好像已經沒有人在等我回家了。也沒有人注意到我的缺席,就像從未注意到我的存在一樣。我的缺席,對他們而言,或許是一種解脫。 從堆滿雜物的小房間,拍得到積了灰的棉被,空氣中發霉的味道,牆角卡住的電風扇、壓在誰放的床架下的舊行李箱、誰結婚留下來的雜物放在我衣櫃。雜物像是累積在我心底的傷痛,灰塵是我的無能為力,只能忍耐再忍耐。每一件被遺忘的物品,都像是我存在的象徵——被隨意放置,被遺忘在角落。 就連這個我等了二十年才得到的「自己的房間」,也找不到一個能安心休息的位置。 就像我在這個家裡一樣,就像我在父母心裡一樣,沒有多餘的位置留給我。我的存在,只是一個錯誤,一個必要時可以丟棄的物品。 直到現在,我依然努力想找出蛛絲馬跡,想證明自己一直是「乖女兒」。 是我不夠努力嗎? 仔細找找,一定有的,可能藏在某個角落,我努力回想。那些微小的肯定,那些短暫的微笑,那些可能代表愛的瞬間。 也許,是從那時開始的吧。正式成為乖女兒的時間點。 看了好多年的身心科,一直加藥,始終治療無果的我,終於忍不住,對著他們細數這些年來身心受的傷害。 又是鼻涕、淚水,又是他們模糊的身影。我的聲音顫抖,心臟快要跳出胸膛,但我決定說出那些被埋藏多年的真相。每一個詞彙都像是從傷口拔出的玻璃碎片,血淋淋的,痛徹心扉。 一開始,他們否認,後來說「不是故意的」,最後,低著頭沉默,只剩下我在「發瘋」。我一個人無力的靠著牆,哭到崩潰,感覺自己像個瘋子,像個外來者,闖入了別人的家庭聚會。 「我有求菩薩保佑妳身體健康,不要亂想。」爸爸說,彷彿一切都是我腦中的幻想。彷彿神明的保佑能夠抹去那些實實在在的傷害。 「我真的不記得了,我只知道大家都有欺負妳,但我不記得妳有求救啊。」媽媽說,好像我從未在夜裡承受那些暴力,從未在他面前哭泣懇求,好像她沒說過我是有被害妄想症,沒有說過後悔生下我。 最想忘記的人,一直是我啊。 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吃的那些藥,不停的提醒我,事情真的發生了,該吃藥的時候要記得,發病的時候要忘記,要注意的事項好多,多到我記不住了。每一顆藥丸都是一個無聲的證據,證明那些傷害不是幻想,而是殘酷的現實。 「我們錯了,拜託妳不要讓別人知道這種事,好不好?我們面子往哪擺」他們說,好像他們的面子比我的傷痛更重要。好像我的沉默是他們應得的,是我欠他們的。 「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原諒他們吧,他們都有家庭了。」他們說,好像那些罪行可以因為「家人」兩個字就被輕易抹去。好像我的痛苦是可以為了他人的幸福而被犧牲的。 「說出來的話,家人們都沒辦法正常生活了。」 嗯?我沒有啊。我的生活從未正常過。我從未有過「正常」的奢侈。 啊,我明白了。我不是「家人們」。這個頓悟如雷擊般震撼了我。我從來就不是這個「家」的一部分。我是那個可以被犧牲的人,那個為了維持表面和諧而必須保持沉默的人。我是家庭相簿中缺席的那一頁,是家族樹上被修剪掉的那一枝。 「謝謝妳不說。」他們如釋重負地說,彷彿我的沉默是他們獲得的勝利。 「妳替姪女們著想,真懂事,這樣做很好。」他們稱讚我的「懂事」,好像我的痛苦是一種美德。好像我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我能為他人犧牲多少。 「妳不要亂想、放輕鬆,以前的事就讓它過去。大家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妳是爸爸的乖女兒。」 這就是「爸爸的乖女兒」嗎?一個願意埋藏自己的傷痛,犧牲自己的療癒,維護加害者的形象,保護那些從未保護過我的人?一個被期待忘記自己的傷痛,卻要永遠記得對他人的義務的人? 我沉默了。 這一次,我決定為自己保持沉默,而不是為了他們。我的沉默不再是屈服,而是一種拒絕——拒絕繼續在這場扭曲的關係中扮演「乖女兒」的角色。 如果今天的這句關心,提早在30年前說出,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但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現在。

而現在,我選擇自己。


raw-image


我寫那些沒說出口的感受,也寫那些被忽略的日常角落。 我的文字不大聲,只是靜靜地存在著。 如果你也習慣在人群裡沉默,那我們也許在字裡行間早已見過面。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贊助支持我繼續創作。 [點我贊助] 綠界支付: https://p.ecpay.com.tw/4196839 https://service.jkopay.com/r/transferj=Transfer:902431027

avatar-img
在世界很吵的時候,寫下心裡的聲音
1會員
38內容數
這裡寫的是我在孤單、困惑、記憶與傷痛中,撿回來的一些自己。 或許也說出了你曾經沒說出口的話。 如果這些文字曾陪你安靜一點點、溫暖一點點, 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寫下去,謝謝你。 https://service.jkopay.com/r/transferj=Transfer:90243102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大家總說,要放下過去,才能前進。可如果我根本不是在回憶,而是停在那個傷心的小女孩時期,一直沒有離開呢?我沒有真的長大,只是拼命假裝成一個「看起來還可以」的大人。 我沒辦法回去救那個小女孩,因為我就是她。
在充滿傷感與詩意的詞句之下,《都是浪漫害的》不只是在愛中失敗者的低吟,更像是一場對「浪漫」這個概念的清算。不像典型情歌那樣流於情緒宣洩,而是帶著極高的自覺,直擊愛情中人性最脆弱的一角。
我坐在她身旁,看著她的眼淚一滴一滴地落下。她沒有發出聲音,只是靜靜地垂著頭,肩膀輕輕抖動著,我聽得見她的心在裡面碎掉的聲音。 我湊近她,聞了聞她的臉。那味道和平常不一樣,是濕濕的、鹹鹹的,不是夏天的汗水,而是一種傷心的味道。
大家總說,要放下過去,才能前進。可如果我根本不是在回憶,而是停在那個傷心的小女孩時期,一直沒有離開呢?我沒有真的長大,只是拼命假裝成一個「看起來還可以」的大人。 我沒辦法回去救那個小女孩,因為我就是她。
在充滿傷感與詩意的詞句之下,《都是浪漫害的》不只是在愛中失敗者的低吟,更像是一場對「浪漫」這個概念的清算。不像典型情歌那樣流於情緒宣洩,而是帶著極高的自覺,直擊愛情中人性最脆弱的一角。
我坐在她身旁,看著她的眼淚一滴一滴地落下。她沒有發出聲音,只是靜靜地垂著頭,肩膀輕輕抖動著,我聽得見她的心在裡面碎掉的聲音。 我湊近她,聞了聞她的臉。那味道和平常不一樣,是濕濕的、鹹鹹的,不是夏天的汗水,而是一種傷心的味道。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經歷澳洲雪梨打工度假、義大利留學,和這次的歐洲冬季自助20天,我已經養成出國會固定搜尋這些項目的習慣~ 望對大家出國旅遊事前準備與行程規劃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就點進文章看看吧~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
提升手作銷售額的關鍵在於審美,本文提供一套「懶人秒速判斷法」,從色彩掌握力、材質敏銳度、留白與呼吸感、整體故事感及比例掌握五個面向,全面檢視作品的美感戰力,幫助手作賣家提升作品質感及品牌價值,衝破訂價天花板。
經歷澳洲雪梨打工度假、義大利留學,和這次的歐洲冬季自助20天,我已經養成出國會固定搜尋這些項目的習慣~ 望對大家出國旅遊事前準備與行程規劃有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就點進文章看看吧~
在商場江湖上,會計這門內功常被誤認為只有財務長、會計師那種老骨頭才需要修煉。但真相是不懂會計,就像拿著破銅爛鐵去闖天下,怎麼跟別人比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