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
人生路上,最可貴的不是知道,而是承認自己不知道。
最可怕的,也不是無知,而是自以為知。
就算已經掌握了某些知識,仍能以「尚且不懂」的心態虛心請教,這是真正的高尚;
而明明一知半解,卻自認洞察真相,便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病了。
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從不急著證明自己懂得多少,
他們承認自己的有限,接納未知的廣闊, 也正因為這份清醒,他們才免於無知的迷障, 在世界裡,走得更穩,也走得更遠。
最近重讀《會問問題才會帶人》(Chris Clarke-Epstein,大塊文化),
書中提到五個提問的原則,我特別想與你分享:
一、仔細聆聽。
提問之前,先學會閉上嘴。
用心聽,聽話語裡的情緒,聽字句間的動機。
當你聽懂了,問出來的問題,才會直指靈魂。
二、一次問一個問題。
記得有年,我親眼目睹一位資深體驗教育引導員,一口氣列出十個問題, 問題像連珠炮般傾瀉,卻只給學員短短十秒反應,便草草進入下一個活動,在旁邊觀課的我目瞪口呆,想說這是什麼神操作?
後來成為AAEE認證委員,我格外注意申請認證的引導員,怎麼設計他們的引導問句: 真正的提問,不只是發問,更是等待、是邀請,是與對方一同走過思考的過程。
問了,卻不給時間思考,那不是提問,是告知。
三、問題結束時,停頓一下。
問完,請別急,喋喋不休的人沒時間思考,連續的發問其實是單向的表達。
看著對方的眼睛,等待並觀察對方的反應。
這一份沉默,是給予,也是尊重,沒說出口的言語,肢體的動作反應,其實也是一種回應,也許——
問題沒問對,或對方還在試圖理解。
四、提問後續問題。
設計問題,像搭建階梯,一層接一層,一步接一步, 根據對方的回應,鼓勵他說更多,思考更深。
語氣要柔軟,態度要堅定, 讓對話,成為一場共創,而非單向拷問。
五、道謝。
謝謝那些願意停下來、認真思考並回答你的人。
一句道謝,不只是禮貌, 更是對彼此靈魂交會的致敬。
可惜,這樣的道謝,在許多課堂上、活動中,常常被遺忘。
順帶一提,附圖是《你問的問題決定你是誰》作者栗津恭一郎的分類。

(黃同慶製圖)
我個人建議,提問也該有節奏:
先問小問題,暖身;
再問好問題,深化;
最後,在適合的時機,問大問題,打開彼此的視野。
問得好,不只是問對了事情,
更是問醒了自己,問深了世界。
(原文發表於2020.12.11 黃同慶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