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不是敵人。
它是手持著油燈,在黑暗裡陪著你前行的朋友。
今天是2025.03.14星期五
這是第三篇自我觀察日記。
今天我想聊聊自己到底是個內向的人,還是個外向的人。
很多人認為我外向,懂得與人相處,擁有很多朋友。每次從IG看到,我總是在玩樂的畫面裡。
但其實,朋友打電話問我『在哪、一個人嗎』的時候,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與自己獨處,或寫文章、或聽音樂、或喝咖啡、或發呆。所以和眾人想的不一樣,比起人群我更傾向於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我連喝酒都能一個人去喝。
因此,比起外向我更認定自己是個內向的人。
我會社交,但並不熱衷於社交。除非是跟好友一起,不然大多數時候我都覺得那在消耗我的能量,我想這就是現在最流行的I人吧。
有趣的是,在最初的最初,我是個非常害怕孤獨的人。小時候父母總忙於工作,我長期寄居在親戚家,雖然現在長大了懂得其中緣由,但小孩子怎麼會懂呢?只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也因此後來我有一段好長的時間對人產生了極爲嚴重的依戀情結。
小時侯的我極為黏人,親戚去哪我就跟到哪,甚至還有分離焦慮,所以他們都說我愛哭愛跟路(台語),再大一點後,我交到一群朋友,我好喜歡和他們膩在一起也會約他們來我家住,可每當他們離開,面對空蕩蕩的房間,我總是覺得空虛,那時的我還太小了以至於沒意識到這個『空虛』是我的心理障礙。
因為這樣,我吃過不少虧、走了一些錯路,到後來我才認知到,所謂的安全感,是可以自己給自己的。
前提是,必須接受自己的缺點。
國中學到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認知、自我實現』,從愛與歸屬我就錯了,童年時期該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沒有得到也因此感受不到歸屬感,而後我又更錯的將歸屬感、安全感寄託在別人身上而成了一個患得患失的人,我知道我不愛自己,也不知道該從何愛起。
因此我決定先回歸自身,將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學習與孤獨相處,漸漸地,我發現其實自己很喜歡這種感覺,和自己對話、了解自己的缺陷,然後告訴自己:「不用逞強也沒關係。」
孤獨,不再是敵人,也不再是夢魘。
孤獨,是我學著愛自己的一場長途旅程。
在孤獨中,我讀懂了自己的需求,也看見了自己的脆弱。我開始相信,哪怕沒有人為我留燈,我也能自己點燃一盞小燈,在自己的世界,緩緩前行。
或許我與孤獨並肩了很久,但走著走著,我漸漸發現——它不是我與世界之間的阻礙,而是我與自己之間,那座堅固又溫柔的橋樑。
這是我與孤獨共存的故事。
一個尚未完結,但已不再害怕的故事。
謝謝那個曾經在夜裡醒來哭著面對黑暗的小孩,妳始終沒有放棄,讓我走到了現在。
也謝謝耐心看到這裡的讀者,如果這段故事能成為一道微光照進你生命裡的縫隙,我會很開心,也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你的故事,或告訴我你的想法。
我是微光涼生,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