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銷,跟著事件走。
行銷操作沒有甚麼秘訣,大多都是跟風、跟著事件走,依照傳統節日、新聞時事的追蹤,比的是誰的資訊速度快,就跟網紅開箱各家新店、各個排隊美食一樣,越早發文發影片,獲得的流量就比較好,後面才跟上的創作者,自然就不會取得這麼多的關注。速度,會是成敗的關鍵。
跟事件做行銷,要看你的目的是在於流量互動還是做轉換銷售。
若以品牌的方向來看,重點還是在產品的需求面。
我們常常為了獲得關注跟流量,作了很多直覺上認為是行銷的手法,但這些內容跟需求面兩者有沒有共鳴,還是只是為了近期炒作的市場話題,蹭聲量去創造曝光,這很容易變成瞎忙的結果論。
很多時候的當下,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做了不必要的事情,只覺得市場上大家都在熱衷這件事,我們自然也不能錯過這個風潮。舉例來說,前陣子CHATGPT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片,不只個人用戶在玩,甚至許多企業也跟上這個熱度用來當作廣告操作使用。
個人用戶大多拿來更換大頭照,或是記錄生活等圖片。換個角度來看,企業本身跟這個風潮,又能做甚麼?
大多也是換換產品圖片的風格,更改貼文的視覺效果,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但我有發現,某些少數品牌把圖片加入了故事性跟需求面,稍微改變一下AI的指令,把單純的圖片變成了多格漫畫,增加了具有互動性的產品訴求,就好像真的有這篇漫畫一樣,把產品變成了卡通裡的一部分。
可能有人覺得這樣反而太過商業化,但在企業的角度來說,具有商業價值的內容,才是經營品牌的精神。單純的跟風樂趣,或許留在私人版面就好。
加入具有價值的內容,才會跟別人不一樣,跟風只是起手式。
跟風有好、也會有意外,好處是能在短期內取得流量,但也消退的很快,而且很難有人記得你是做甚麼的。
大多廠商對於跟風操作不太喜歡,畢竟一次失手的負面效益,要花上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降低與論,而且無法回到0的水準,最終可能勞民又傷財。
行銷的拿捏,很難。再大的網紅、藝人,都有出錯道歉的時候。但若是害怕錯誤,甚麼都不做,也很難成功。保持對市場的敏銳度,當出現適合自己的話題事件時,就能抓到最恰當的行銷流量。
「沒名片,你就是招牌,全通路熱銷中」
MOMO購物網 https://lihi3.cc/hj5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