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想離職的念頭,甚至沒耐心、沒想法找下一份工作,好想直接裸辭!但裸辭前,真的想清楚了嗎?
如果仍然猶豫不決,這篇提供你 5 個裸辭前要思考好的方向,希望能幫助到你。
想離職的真正原因?
為什麼想離職?離職後就可以解決問題嗎?
(1) 區分「暫時性壓力」和「系統性問題」
如果是短期工作負擔過重,也許休息就可以短暫緩解。如果是無法接受的公司待人文化,那或許離開會更好。
(2) 利用 Why 自我提問,找到核心問題
為什麼想離職?→ 因為工作不開心
為什麼不開心?→ 因為無法與主管溝通
為什麼無法與主管溝通?→ 主管無法接受或討論其他人提出的意見
其中,也可以再探討這個問題是否持續發生,有試著反應過、嘗試解決嗎?如果換到同行業其他公司,問題會消失嗎?
是否有財務安全網?
裸辭代表還沒有找到下一個落腳地,在這未知的期間內,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撐生活?
可以從三個層面規劃支出:
(1) 基本面:基本房租、餐費、保險等固定支出
(2) 探索面:其他支出,最低限度娛樂、進修...等
(3) 應急面:若有突發事件,是否有緊急預備金或是來源
如果和我一樣比較容易焦慮的人,也可以給自己一個期限和底線。比如:給自己 XX 萬元的預算,好好休息三個月。
是否準備接受落差?
裸辭後,最直接的就是失去固定的收入來源,面對每月仍然有固定的支出,這樣的落差與壓力是否可以接受?
當然,我們也可以嘗試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不只專注在「失去」,也看看得到了什麼。
裸辭後,我失去了:穩定的固定收入、本來持續累積的工作經歷
相反,我也得到了:每天 8-9 小時可運用的時間、心理舒適與健康
每個決定,一定有捨有得。
下一步要做什麼?
裸辭看似解決了當下的問題,那未來呢?
可以先替自己規劃「躺平期」和「行動期」:
躺平期:全力休息、就是一個沙發馬鈴薯,想動就動,不想動就躺著,或是做任何喜歡的事。
行動期:不見得是找工作,而是給自己一個思考、探索與評估的時間。
目前的生活與心情是否有比離職前好?現在的自己想返回職場了嗎?或是想嘗試看看以前沒時間做的事呢?
是否準備好健全的心態?
離職雖然治百病,但焦慮不一定因此消失。
看著這個社會不停運轉,身邊的人依然繼續上班、累積財富與經歷,你是否會因此受到影響呢?
看著每月固定花掉的支出,但沒有收入進帳,是否因此沒安全感呢?
我知道身邊的人,都會建議找好下家再離職,這是一個理性且安全的做法。但真正在這份工作中的難受與不如意,只有我們自己理解。
所以,如果你認真想清楚了,就放心提出離職吧!
如果無法做決定,也歡迎和我一起探索屬於你的個人生涯價值觀,或許能更清楚未來的方向,也能幫助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決策,可以到 Instagram 找我聊聊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