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小說放大鏡|臺灣作家|李永平|吉陵春秋(1986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題目:觀察李永平《吉陵春秋》裡的書寫意識與敘事策略

  李永平(1947年9月15日—2017年9月22日,出生地:馬來西亞)曾獲臺灣「國家文藝獎」的肯定,對於「馬華作家」的身分有了正名的契機——李永平正港是臺灣作家。對於漂泊者李永平而言,他一生都在追求「原鄉」的詮釋,甚至將「母親」的概念成為比喻的方式,自述:生母是婆羅洲,嫡母是中國唐山,臺灣是養母。對於自我身分的認同與歸屬,盡在他的小說中不斷去驗證。看似複雜的流浪,其實一心都在證明「存在」的意義。

  《吉陵春秋》是李永平想像中國原鄉之作,語言表現刻意凸顯出地方鄉土味道,情節以一條主線牽動數條支線的發展為特色,其中的「罪」與「罰」更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書寫意識:鄉土色彩、女性形象、性犯罪、意識懲罰

  《吉陵春秋》設定的背景發生在中國小鎮,是李永平透過想像去建構出來的中國原鄉故事。其中,「語言」的表現是鄉土色彩的明示,並且是民間底層階級式的口語特色,相當有傳統中國的味道。閱讀起來流暢不生澀,具有耐讀性。在時空背景的襯托下,展現出十足的中國鄉土風味。

  其次,李永平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個備受討論的話題,在《吉陵春秋》可以發現女性形象的三種模式:被害者形象、加害者形象、旁觀者形象。三種形象各自穿插在敘事之中,形成相互對比的現象,各自凸顯出其存在的暗示。這三種形象也是李永平自身對於中國原鄉母親的感觸與表達,讓漂泊者複雜的心緒以一種「苦痛」的了解去體會自身「存在」的不捨得與反思。


  再說,「性」的置入常見於李永平的小說,不過他筆下展出的「性犯罪」是屬於「輕描淡寫」、「點到為止」式的,因為他想要凸顯的是「性暴力」背後的根源意識與後續帶出的效應。因此,可以說「性」是一個中介,解釋道德的破壞或說變質的來龍去脈做出明白的路徑。隱約中,「性」也是李永平的控訴,作為被遺棄的流浪者而言,將心中的苦痛都嵌入在歷史國族在「性暴力」或「性犯罪」後分裂的結果,造成久久無法癒合的傷口。

  最後,《吉陵春秋》的「信仰」與「死亡」符號是意識懲罰的核心。「信仰」的出現在李永平小說中是矛盾的現象,一方面是無能或漠視罪的產生,另一方面卻又成為收割罪刑的工具。李永平想要藉此暗示命運的可笑與可悲,在之後的《大河盡頭》小說裡有更加明顯的陳述。


敘事策略:情節互涉,相互成文

  《吉陵春秋》看似短篇小說合集,實際上卻可看作是一部長篇小說。敘事有一條成為軸心的情節主線,透過這條主線拉扯其他附屬的故事全面啟動,情節可能發生在主線之前、主線當下、主線之後,形成互涉互文的現象,用以交代主線情節的生成與影響。讀者佔據上帝視角觀看《吉陵春秋》敘事地圖上的一切發生,從而明白罪與罰的相互關係。在這種命運的牽連之下,故事與故事之間也成為相互詮釋與解構的對象,使得讀者在觀看的層次上必須重複回顧,讓情節一層層深刻的鑿刻在心底。這樣的敘事策略在成英姝《公主徹夜未眠》中也可看見,只是層次表現較為粗淺。


結語

  李永平是對「原鄉」相當執著的創作者,因為流浪漂泊的經歷,使得對於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產生自我懷疑,所以透過書寫來一步步追尋自我並且完成肯定自我的任務。《吉陵春秋》不只在書寫意識有著深邃且主題指涉明確的方向,在敘事策略上更有精彩的縝密連結的表現,本書榮獲亞洲百強之作,歷史留名,已為李永平的存在註解最實在的定義。


●附件:書籍原稿(來源:李永平數位主題館)

●附件:第十九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紀錄片|發行: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備註:本文為早期發表的舊作,重新增補編輯上架發表。


※資料來源:「臺灣文學館線上資料平台-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
※資料來源:「李永平數位主題館

●附錄:李永平歷年小說作品(依出版時間排列)

  • 新俠女圖|長篇小說|麥田出版 |2018年(未完稿出版)
  • 朱鴒書|長篇小說|麥田出版 |2015年
  • 大河盡頭(下卷:山)|長篇小說|麥田出版 |2010年
  • 大河盡頭(上卷:溯流)|長篇小說|麥田出版 |2008年
  • [ 辶+日]──李永平自選集1968~2002​|短篇小說集​|麥田出版​|2003年8月
  • 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記事​|長篇小說|天下遠見​|2002年9月
  • 朱鴒漫遊仙境​|長篇小說|聯合文學|1998年5月
  • 海東青 |長篇小說|聯合文學|1992年1月
  • 吉陵春秋 |長篇小說|洪範書店|1986年4月
  • 拉子婦 |短篇小說|華新出版|1976年8月
  • 婆羅洲之子 |短篇小說|婆羅洲文化局|1968年8月


※參考資料:「讀冊生活

※參考資料:「博客來網路書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筆耕文學】文藝創作工作室
2會員
141內容數
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
2025/05/01
《荒人手記》以「男同志」為主要書寫的對象,「性」是書寫的核心,書寫意識則以「生」與「死」作為主軸,依據這樣的結構展開文本的行進。文本開頭即投射一種陰暗沉淪的氛圍,以「頹廢」、「赤裸」、「深淵」、「情慾」、「孤獨」定義出小說整體書寫的調性與張力。
Thumbnail
2025/05/01
《荒人手記》以「男同志」為主要書寫的對象,「性」是書寫的核心,書寫意識則以「生」與「死」作為主軸,依據這樣的結構展開文本的行進。文本開頭即投射一種陰暗沉淪的氛圍,以「頹廢」、「赤裸」、「深淵」、「情慾」、「孤獨」定義出小說整體書寫的調性與張力。
Thumbnail
2025/04/24
《鱷魚手記》的本質在於「同性之愛」在現實環境與自我意識中的衝擊與矛盾。文本的架構已然設定為一座牢籠,所有的敘事都在這座牢籠中追逐與逃竄。實際上,讀者看不到問題的根源,而是被安排好進入作者鋪陳的文字空間中體驗一股「偽裝」、「撕裂」、「衝突」、「荒謬」等多元複雜的內心戲。
Thumbnail
2025/04/24
《鱷魚手記》的本質在於「同性之愛」在現實環境與自我意識中的衝擊與矛盾。文本的架構已然設定為一座牢籠,所有的敘事都在這座牢籠中追逐與逃竄。實際上,讀者看不到問題的根源,而是被安排好進入作者鋪陳的文字空間中體驗一股「偽裝」、「撕裂」、「衝突」、「荒謬」等多元複雜的內心戲。
Thumbnail
2025/04/17
2016年出版的《剪翼史》,是王文興積累十多年思考,淬鍊打造而出的文學成果,本書可說是王文興過往書寫風格的匯集,並且更進一步締造出「立體文學」的實踐成果。
Thumbnail
2025/04/17
2016年出版的《剪翼史》,是王文興積累十多年思考,淬鍊打造而出的文學成果,本書可說是王文興過往書寫風格的匯集,並且更進一步締造出「立體文學」的實踐成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作者: 李乾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6/27
Thumbnail
作者: 李乾朗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9/06/27
Thumbnail
作者古蒙仁,本名林日揚,臺灣雲林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處長、副執行長、雲林縣文化局長、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理、航科館館長。並曾任教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目前已退休。多次獲中國時報文學獎
Thumbnail
作者古蒙仁,本名林日揚,臺灣雲林人,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撰述委員、《中央日報》副總編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處長、副執行長、雲林縣文化局長、文建會主委辦公室主任,桃園國際機場公司經理、航科館館長。並曾任教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目前已退休。多次獲中國時報文學獎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出版專書論文,論述樸雅吟社。該論文收錄於嘉義大學中文系林宏達副教授2024年主編之《臺灣古典詩社采風》系列叢書,該叢書收錄台灣全國各地至今仍持續運作的著名台語漢文詩社,第二輯介紹「樸雅吟社」與「梅川傳統文化學會」。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玉璽教授出版專書論文,論述樸雅吟社。該論文收錄於嘉義大學中文系林宏達副教授2024年主編之《臺灣古典詩社采風》系列叢書,該叢書收錄台灣全國各地至今仍持續運作的著名台語漢文詩社,第二輯介紹「樸雅吟社」與「梅川傳統文化學會」。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Thumbnail
楊牧的作品跨越了詩歌、散文、雜文等多種文類,充滿豐富的深意,對臺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探討通才與專才的優勢,並提到了楊牧專注而嚴謹的態度對其持續創作的重要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